[新闻] 孩子一哭就该马上过去抱?

楼主: kaina (南无观世音菩萨)   2016-10-07 04:36:45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71788
孩子一哭就该马上过去抱?日本精神科医师冈田尊司这样说…
冈田尊司 2016年09月30日 07:20
很会看人脸色,容易感觉心理疲倦,总是担心不被需要,因为不想与人对立,所以总是配
合对方。这种在人际关系上特别敏感的人应该不少吧。
另一方面,对于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感到厌烦,不想受婚姻束缚,工作上只愿交际应酬,不
愿和别人有更进一步的来往。
这种只停留于表面交往,不愿建立深入关系的人也有增多的趋势。
影响个人行动的依恋模式
事实上,不知不觉中支配这些人际关系模式的,或许正是每个人的依恋形式。依恋形式从
根源影响着每个人,不只是人际关系,更包括情感、认知与行动等,范围广阔,成为塑造
人格的重要基础。
儿童的依恋障碍是依恋研究的开端,如今的焦点则逐渐转向对成人的影响。实际上,拥有
稳定依恋形式的人,不只容易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多半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和成功的
社会生活。
不同的依恋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有人遇到困难会马上找人商量或求助,相反地,
有人再怎么困扰也无法对他人倾诉,更别说开口请求援助。有人轻易就能依赖别人,和他
人迅速建立亲暱关系,也有人不管认识多久,都会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依恋形式不只包括与他人建立关系、从对方身上得到慰藉或支持等行动层面,也包括当自
己寻求协助与慰藉时,如何期待对方的反应、依赖对方到何种程度等心理层面。
有些人即使对父母或配偶也不敢轻言依赖,认为就算对亲友寻求协助也只会受到伤害,有
人则相信亲友会担心自己,并无条件伸出援手,这两种人采取的行动自然不会相同。以上
两种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与亲友之间的关系,也牵涉到当事人所有的人际关系。
拥有稳定依恋形式的人,因为相信对方一定会帮助自己,遇到困难时立刻就会向人寻求支
持与慰藉,并获得帮助。相较之下,抱持不稳定依恋形式的人却会担心遭到拒绝,迟迟不
敢开口求助,有人打从一开始就不会寻求帮助,也有人即使开口求助,却因为顾忌太多,
拙于表达而惹怒对方或始终无法触及重点,结果还是无法获得有效的帮助。
每个人的依恋形式,皆以“与母亲的关系”为出发点,并在经年累月的人际互动中培养成
型。
“依恋障碍”不仅发生于儿童,也可能潜伏于成人内心。为了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
记住依恋是什么、如何形成,以及依恋问题在儿童时期的表现形式。本章欲说明的,便是
关于依恋及依恋障碍的基本知识。
一切从拥抱开始
人一出生就会想要拥抱母亲,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换句话说,人在安心成长的过程中,拥
抱和肌肤接触是必要的举动。过去,人们还不知道这些事的重要性时,许多孤儿因为缺乏
肢体接触而造成食欲低落,甚至衰弱而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拥抱和哺乳几乎同样重要。就算给予再多营养,只要缺乏拥
抱,孩子就无法顺利成长。
拥抱与身体接触,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也是培养依恋的原点。借由拥抱,不只孩子
会对母亲产生依恋,母亲对孩子的依恋也会加强。无论原因为何,不怎么拥抱孩子的母亲
,对孩子的依恋容易变得不稳定,抛弃孩子的可能性也较高。
孩子一哭就抱的母亲,对孩子的依恋较容易稳定,放任孩子哭泣的母亲则易与孩子形成比
较不稳定的依恋关系。
拥抱这个说起来非常原始的行为,对于孩子是否能健全成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
为对儿童而言,拥抱不只影响到心理,也影响到他们的生理发展。这个行为能促进儿童分
泌成长激素及神经生长因子、提高免疫力的物质等。此外,还能刺激分泌能够稳定精神的
神经激素及神经传导物质。
拥抱不仅是肢体接触,也象征“支撑、守护”的行为。经常被拥抱的孩子乍看之下爱撒娇
又柔弱,实际上却有着坚强的养育基础。而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到孩子长大成人。
与特定对象的连结
如前所述,肢体接触虽然对生命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依恋”却不只是停留在拥抱层级的
问题。依恋要能够成立,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
过去,一群怀抱改革理想的人,思考是否能以更有效率的方法来育儿。他们的结论是,一
个母亲只照顾一个孩子太没有效率,与其如此,不如让复数双亲共同分摊时间,轮流公平
地照顾每一个孩子,如此一来不但更有效率,还能培养出不依赖父母,更独立出色的孩子

这“划时代的方法”很快地付诸实行。不料,几十年后,人们发现以这种方式养大的孩子
身上出现了重大缺陷。他们对亲密关系抱持消极态度,人际关系也比较不稳定。他们的下
一代更是明显表现出对周遭事物冷漠与疏离的倾向。
这是发生在以色列集体农场“吉布茨”的实际案例。这种实验性的尝试所带来的教训告诉
我们,以效率为本位的育儿行为彻底遗漏了“依恋”这个课题的重要性。
其造成的弊端不只影响幼儿时期,更导致成人之后不稳定的依恋形式,这是已获得公认的
结论。不过,实验结果也证明,对于那些同样在吉布茨中长大,但可以与亲生父母一同过
夜的孩子,这种负面的影响就会明显降低。
这个“实验”的结果显示了依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性:依恋的对象必须是“经过选择的
特定对象”。这种“选择性依恋”是与特定对象(依恋对象)之间的特殊连结。对孩子而
言,依恋对象必须是他人不可取代的特别存在。孩子与这个特定对象之间形成隐形的紧密
连结,可称之为“依恋联系”。
一个孩子无论再多人疼爱,给予再多充分的肢体接触,都无法培育出稳定的依恋。因为最
重要的是孩子与特定对象之间的稳定关系。若幼年时期与太多人产生连结,反而会助长依
恋障碍。
比方说,在育幼院等设施长大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依恋障碍,原因除了缺乏纯粹的亲情外
,也和复数养育者轮流照顾的事实有关。不只如此,即使是有亲生父母照顾的孩子,若受
到共同居住的祖父母或亲戚关爱,导致来自母亲的疼爱减少,成年后也经常会有精神不稳
定的状态。
依恋的形成与关键期
在这层意义上,依恋的形成,可以说是与特定对象之间巩固彼此关系的过程。
依恋从婴儿时期便开始形成,不过此时还是最初始的阶段。婴儿出生六个月左右时,尽管
已经逐渐可以分辨出母亲,但此时就算母亲换成别人,也不会引起婴儿太大的混乱,能够
很快适应新的母亲。不过,即使在这个阶段替换母亲,还是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与
社会化的能力。也可以说,这样的影响会损害依恋的形成。
六个月大之后,孩子开始能清楚辨识母亲。此时是幼儿懂得认生的阶段,也意味着依恋开
始正式形成。出生后六个月到一岁半左右的时期,对依恋的形成是最重要的时期。这段“
关键期”一过,幼儿就无法与母亲顺利建立起依恋关系。实际上,过了两岁才成为养子的
孩子,多半和养母不亲,无法培养出紧密的联系。此外,在这个关键期离开母亲或更换养
育者,也容易伤害依恋的形成。
为了让依恋顺利形成,除了充分的肢体接触外,母亲必须察觉孩子的需求,并快速做出反
应。只有总是守护身旁,在需要时给予帮助的对象能与孩子形成特殊的连结。一有需求就
能得到回应的关系,是培育依恋的基础。在这个时期,母亲应尽可能待在孩子身边,并尽
量回应孩子的需求。
作者|冈田尊司
精神科医师、作家。目前担任冈田诊所院长。自东京大学文学部哲学系退学,后毕业于京
都大学医学系,并于京都大学医学研究所高次脑科学讲座神经生物学教室及脑病态生理学
讲座精神医学教室从事研究工作。著有《启动心灵的对话》、《母亲这种病》、《父亲这
种病》、《夫妻这种病》等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