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 宝宝不是机器人,别再迷信百岁医生“4小

楼主: echoing (陪我一起走。)   2015-11-22 13:33:41
有关亲密育儿派和百岁育儿派的论点和做法,
我在产前只有颇为模糊的概念,
对于要怎么育儿和哺育母乳这些事,
根本毫无定见。
一直到现在留停自己全天候带孩子,
整天和宝宝黏在一起,
才知道我完全是个玻璃心妈妈来着,
光是宝宝哼唉两声快变哭脸,
我就火速抱起来塞奶了,
完全无法想像放他哭上一个小时的做法,
也因为我并不排斥宝宝整天黏我,
猜想是因此让宝宝满足且很有安全感,自然而然成为还没满月就能默默睡过夜的天使宝,
(虽然我一度很担心会不会是低血糖嗜睡)
所以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论点蛮值得一看的,
至于要采取哪一派方法育儿,
相信各位妈妈会多方参考,各取所需,
摸索出宝宝的个性后再调整做法囉!
撰文者陈钰萍ꂠ
人本教育札记精选
月子中心巡诊。“玉芬刚入住,剖腹产后第七天,第二胎,目前觉得胀奶不适。”护理长
跟我报告简单的哺乳史,说是上一胎母奶喂到七个月,这胎目前胀奶中,宝宝全瓶喂母奶
,妈妈产后不需回到职场。
“玉芬,胀奶不舒服?”
“嗯,陈医师,上一胎都不会,为什么这胎胀成这样?硬块好多,很不舒服,会不会乳腺
炎啊?”
通常产后不需要回到职场的妈妈,会想要亲喂母奶,我好奇玉芬决定全瓶喂的原因,猜测
应该跟上一胎哺乳经验有关,就问她第一胎怎么喂的。
玉芬说第一胎怀孕时就决定要喂母奶,剖腹产的关系,得在床上躺一段时间。她很快就学
会躺着喂奶,宝宝也含得很好。从医院到月子中心都一直跟宝宝在一起,宝宝饿了就喂,
奶从没胀过,宝宝喝得好也长得好。“就这样躺了一个月,只有吃饭跟上厕所下床,真像
头乳牛。”玉芬笑着说。
那时,产前就同住的母亲说要帮忙带小孩,所以跟玉芬约定离开月子中心回到家,就接下
照顾小孩的工作,说是要让玉芬继续休息,只要负责挤奶就好。母亲把玉芬挤出来的奶,
按时间每4小时规律地喂150c.c.,小孩没喝完,也会想办法把奶“灌”完,更规定玉芬要
每四小时就有150c.c.的奶给她喂宝宝。小孩满两个月时,就因过度喂食造成肠胃问题住
院。玉芬虽然跟宝宝住在一个屋簷下,却因为一直与宝宝分离,而后宝宝又住院,爆发严
重的产后忧郁。
想到这一切要再来一次,玉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玉芬的母亲没喂过母奶,生养小孩是
“科学母职”与配方奶盛行的年代,虽然认同母奶是孩子理想的食物来源,却执意采规律
喂食的模式。
目前许多照顾者仍然有规律喂食的迷思。妈妈们常处在孩子已经饿了,可是还不到4小时
,该不该喂宝宝的挣扎中。
规律喂食论,割裂母婴连结
美国医学人类学家McKenna与Bernshaw,对哺乳母亲与宝宝的睡眠,做了长达二十年的研
究,提出详细的实证资料,讨论何谓“安全的睡眠”。研究呈现母乳哺育与母婴同眠的关
系,以及母婴之间无法被量化的连结如何影响着彼此的生理稳定,甚至影响着宝宝的性命
安全。
McKenna与Bernshaw认为从演化的观点来看,关于婴儿发展的任何研究,都该将母乳哺育
与婴儿的睡眠发展一起放入考虑。
跟其他哺乳动物比起来,母奶中的脂肪与蛋白质比例、卡路里都较低,所以宝宝必须频繁
的喝奶。而婴儿一与母亲分离就会哭,是一种自我保护机转,因为没有妈妈等于没有奶,
就会无法生存。宝宝哭不要理、喂食要按时间这些说法,就生物演化观点来说都是不对的

母婴肌肤之亲,对宝宝生心理的生长发育,都是很有帮助的。触觉的刺激,经由迷走神经
的传导,可以使宝宝肠胃吸收更好,免疫功能发展更健全。同时宝宝比较不紧张,体温较
高,血氧浓度也较高。宝宝较少哭泣,睡眠品质较好,与妈妈之间建立的信任感与满足感
,也帮助妈妈对哺育母奶更有信心、奶量更足、喂得更久。即便是其他与人类相较起来出
生时成熟许多的哺乳动物,与母亲分离也会造成心情忧郁、心律不整、体温降低、压力上
升、睡眠不好、容易感冒等许多问题。
要讨论宝宝的问题,不该只着眼于宝宝,母婴是一体的!
规律喂食论已百年,与真实亲子互动有异
约莫一世纪前,英国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男医师Truby King,写了一本《大不列颠母亲的育
儿术(Mothercraft in Great Britain)》,教导妈妈们如何照顾小孩,书中建议母婴分
房睡且要照严格的时间表喂食与睡觉。美国的John Watson医师也全力支持与推广此一论
调,还加入心理学解释这样对小孩的身心健康最正确。之后陆续有许多医学专家师承此学
派并发扬光大,甚至在媒体大力宣传;一些学者提出相反的看法,然而这些声音被淹没了
。在时势下,父母被教导著如何“训练小孩”,尽管他们内心本能与这些所谓主流的育儿
方式是完全相反的。之后的医学研究也多以母婴分离为基础,研究结果当然更加强这些观
念。
在Truby King的那个时代,西方医学生理学的发展,企图用物理与化学公式,来解释所有
的生理现象。那个年代追求的,是科学知识带来的“秩序(order)”。这样的过程中,
宝宝成为被动接受乳汁的客体,变成弱势中的弱势。而这样对哺乳母亲与宝宝身体的规训
,也显示了男医师在缺乏哺乳与育儿身体经验的情况之下,所建构起来的医学知识,以及
他们认为“客观”、“科学”的实作方式,跟真实世界的妈妈与宝宝,有着偌大的落差。
在台湾很多新手妈妈们看的育儿书《百岁医师教我的育儿宝典》,书中的丹玛医师虽然是
女医师,也遵循这个典范。
男性医者常重“定时定量”,与女性经验有落差
早在中国宋代,幼医就有定时定量的观念。熊秉真《幼幼》一书,讨论中国传统的育儿方
式,书中引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的《产乳集》,〈将护婴儿方论〉一篇:“饲乳
之后,须依时、量多寡与之。勿令太饱,恐成哯嬭(编按:“嬭”即“奶”),久则吐嬭
,不可节也。”说明了当时幼医认为每天按时喂乳,注意与婴儿乳汁之份量,以免饲之过
饱。乳儿应维持定时定量,此后医者亦多言之。对于定时一事,元朝幼医名著曾世荣《活
幼口议》中且有专论。
无论东方或西方,无论哪一个年代,掌握书写权力的男性医者,常将婴幼儿喂食视为照顾
者主动、婴幼儿被动的必然。婴幼儿与照顾者的互动,是细腻而繁复的,不是只有哭与吐
奶的表现。当男性掌握书写权力时,对女性身体经验的再现,可能是有落差的。
现代研究:母婴相互了解,便可不需外来监控
但是并非所有男性医者,都有这样的落差。英国的温尼考特医师,医疗生涯从小儿科开始
,在接触精神分析后,越来越深入地研究儿童心理学。他在幼儿发展理论上的贡献享誉国
际,备受推崇,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所谓“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
er)、“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真我/假我”(true self/false self
)以及治疗情境中的“扶持”(holding)等概念语汇。这些充满创意、令人叹为观止的
洞见,奠基于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特别是他与母亲、小宝宝和儿童之间的互动。
关于母亲与婴儿的关系,温尼考特医师写到,假如母婴之间已产生自然的依附关系,就不
需要哺乳技巧,也不必量体温和作各种检查,因为,他们俩比外人更明白什么才是对的。
在这种情况下,小婴儿会用对的速度正确的量喝奶,也知道何时该停止。宝宝的消化和排
泄不必外人监控,因为情感关系自然发展,整个生理作用就奏效了。
我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从宝宝身上学到的育儿心得,就像宝宝也从她
身上了解了母亲。
注一:Hale, Thomas and Peter E. Hartmann(2007), Textbook of Human Lactation. H
ale Publishing
注二:在网络的育儿讨论区,甚至还分为“百岁医师派”与“亲密育儿派”,就是分别遵
照《百岁医师教我的育儿宝典》书中提倡的规律喂食、训练孩子,与《亲密育儿百科》主
张依孩子需求满足孩子,两种截然不同育儿方式。
注三:熊秉真(1995)。《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市:联经。
注四:Winnicott, D. W. (2009)。《给妈妈的贴心书: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
朱恩伶翻译)。台北市:心灵工坊。
注五:McKenna, James and Nicole J. Bernshaw.(1995) “Breastfeeding and Infant-
Parent Co-sleeping as Adaptive Strategies: Are They Protective against SIDS?”
, Breastfeeding: Biocultur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作者: babydoll7218 (团团娘)   2015-11-22 19:55:00
百岁从来不曾规定过宝宝的食量,主张父母订定吃饭睡觉的时间,宝宝自行决定要吃多少睡多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