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板] 临床心理师:浅谈自闭类群疾患(自闭症)

楼主: planecookie (小飞机饼干)   2015-08-30 22:52:36
各位晚安:)
最近恰好在版上看到几篇文都提到对于自闭症/亚斯伯格症的担心,
也有妈妈/爸爸来信询问,所以简单写一篇与大家分享。
【自闭?亚斯?怎么称呼才对?】
首先对于名称说明一下:
台湾目前精神科最广泛使用的诊断准则是DSM系统,
在最新版(2013)的DSM-5中,
把过去的“广泛性发展疾患(PDD)”这个大类里的“自闭症”“亚斯伯格症”等数个诊断,
合并为“自闭类群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再使用一些分项来注记疾病表现(如:严重度、是否伴有智能问题等),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看到“现在已经没有亚斯伯格症了”这样的说法,这是对的。
这样调整的意义在于把自闭特质视为是光谱、连续的概念,
亦即这一类的孩子都在光谱上的某一点,只是轻重不同,
没办法真正切出区辨“自闭症”或“亚斯伯格症”的那个点。
这种用连续性的概念重新思考“疾病”与“正常”的差异,
也是目前看待精神科相关诊断的趋势,个人是很认同的。
【所以,自闭症是什么?】
自闭类群疾患的关键缺损一是社会互动,二是行为,
前者指的是在互动中缺乏情感的同步,
例如:缺乏眼神接触、缺乏用手指指点(pointing)或看相他人指点或视线的方向、
没有跟人家互动的意图或能力……等;
后者指的则是刻板重复的行为,
例如:出门一定要走某条路、东西一定要照某个方式摆、做事一定要依照某个顺序等,
另外也包含自我刺激行为,像是转轮子、原地自转、盯着灯看等。
然而并不是“出现这些行为就是自闭症”,
就像A可能坚持没洗澡不能上床,B想事情时喜欢敲头,但他们很可能都不是自闭症患者,
在判断“是否达到异常程度”时就很仰赖医疗人员的专业了。
此外在过去的诊断中是用“是否有语言发展迟缓”来区分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
但在现行自闭类群疾患不再这样分,
主要是因为研究发现,
过去无论被诊断为亚斯伯格症或自闭症,他们的核心缺损都是相似的,
亚斯虽然在语言发展上没有迟缓的情形(如:跟一般孩子一样在一岁多就出现口语),
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上却经常还是有困难(如:听不懂反话),
因此才取消了两者的区别。
【怎么知道我的孩子是不是自闭症?】
关于自闭儿的评估,
虽然有研究指出较典型的自闭特质在襁褓时期就可观察出端倪,
但一般而言因为幼儿表现的干扰因素太多(如:评估时刚好累了、病了…),
一些现象的成因区辨也很困难
(如:不看人可能是气质问题、视力问题、注意力问题,甚或对该名对象的排斥等),
还要考量儿童发展阶段
(如:3岁前本来就以单独游戏居多,很难区辨是否“缺乏互动兴趣”),
因此在诊断上会需要很详细的评估,
甚至很多时候除非特征很明显,
不然也只会得到医师或心理师一句“无法排除XXX的可能,建议持续追踪”。
拉杂说了很多,重点是建议各位爸爸妈妈,若是担心就带去给医师/临床心理师看吧!
在此整理小小孩适用的评估/咨询管道:
1) 健儿门诊打预防针时问小儿科医师(优先)
2) 早疗门诊-有些医院是独立单位,有些是附属于小儿部或复健科
3) 儿童心智科/精神科-认知、情绪、语言、人际互动、整体发展...等
(这类科别原则上都有临床心理师,而小小孩其实临床心理师就可以做全面评估了)
4) 复健科-粗动作/细动作/语言发展
在这边一定要大推一下8/26驻板牙医的文章“键盘牙医可以告诉你和不能告诉你的事情”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440564699.A.B0D.html),
重点:依据法令,我们无法在没有实际看到患者的状况下执行任何医疗行为,
包含回答关于诊断的问题。
因此,我可以写这种文章告诉大家“自闭类群疾患的核心缺损”,
但是无法回答“我的小孩有OOOXXX的状况,他是不是自闭症?”,
这种问题绝对只会得到“请去找医师”的回答,还请各位见谅。
最后的最后,想囉唆地提醒大家,
每个孩子发展进度不一,不要过度担心,
开心的爸妈才能带出健康愉快、富有安全感的孩子!
希望大家都能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