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回复appleyu妈咪(还是爸比?)的疑惑,来谈谈小小孩的安抚物
(但居然是两个多月前的提问了,真是万分抱歉>”<)
推 appleyu : 请问心理师,您好,女儿1y3m,这一个月突然非常喜欢 02/09 14:50
→ appleyu : 某只玩偶,不论到哪里都一定要带着,睡醒第一件事情 02/09 14:51
→ appleyu : 就是找"狗狗"(玩偶)。上周刚好换托婴中心,女儿依附 02/09 14:52
→ appleyu : 狗狗的状况更严重,而且连跟爸妈在一起都还是一定要 02/09 14:52
→ appleyu : 狗狗。星期六晚上趁她睡着把狗狗拿去洗 02/09 14:55
→ appleyu : 早上醒来没看到狗狗 大哭 妈妈安抚也没用 02/09 14:55
→ appleyu : 不知道这样是不是正常呢?该让他继续黏狗狗吗? 02/09 14:56
→ appleyu : 另外,其实玩偶不是狗狗是麋鹿(冰雪奇缘那只) 02/09 14:56
→ appleyu : 托婴中心老师一直叫我们要让他改口叫麋鹿 不能叫狗 02/09 14:57
→ appleyu : 请问这是必要的吗? 02/09 14:57
→ appleyu : 谢谢^__^ 02/09 14:57
安抚物是什么?
这个问题10个家长来回答可能有15种答案—毕竟有些家庭有不只一个小孩XD
好啦,这个玩笑其实只是想传达:安抚物百百种,没有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不过常见的安抚物还是以玩偶、布/被、小玩具为主,主要是因为柔软的材质,
如果有听过发展心理学里面著名的“铁丝网vs.绒毛妈妈”实验就会理解,这边不多说。
孩子会需要安抚物,其实与“依恋”有关,
在他们逐渐脱离照顾者,开始迈向这个世界、长出“独立”的能力时,
会需要这样一个替代的物品,让他们知道照顾者(=安心的来源)不会远离。
所以通常当环境改变(如:家中有新成员加入、搬家、转学...等),
或是遇到压力事件(如:被欺负、生病、被吓到...等)的时候,
家长常可观察到孩子安抚物的需求会明显增加(如appleyu妈咪提到的状况),
毕竟这种时候很需要安心的感觉哪!
这时候其实会建议尽可能满足孩子对安抚物的需求,
并且尽可能减少在这时候出现其他的压力事件(如:安抚物突然消失/妈妈突然不在),
让他重新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也重新相信自己有能力向外迈步,
当孩子准备好了,对安抚物的需求也就会慢慢减少。
通常,在孩子进入学龄之前(6岁左右),
大多可以平和地脱离安抚物,或至少只需要在睡觉时“被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