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一个妇产科名医的呼救:高风险孕妇 没人敢接生了

楼主: rengo (流星女孩)   2014-06-21 08:16:25
真的好感叹,也真心期望大家珍惜健保资源。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12186&p=1
“DRG制度是在惩罚救人的医生,救越多罚越大……,”这是台大妇产部主治医师施景中接受本刊采访时迸出的第一句话。
他是台大妇产科名医,入选《商业周刊》2008年“百大良医”,国内“高危险妊娠”权威,一双手救过无数产妇和胎儿的性命。但最近,他却贴出“不再接受转诊孕妇”的沉痛声明…
他的同侪,许多人在上一波妇产科医生出走潮时离开台大,自行在外创业,但他却选择留下来苦撑。他曾因不遵照孕妇指定剖腹产时间差点吃拳头,也曾挨告最后没事,这些都无损于他行医的热情。
但他近日却在脸书声明:“限制转诊孕妇名额”。甚至贴出KUSO公告:“请所有高风险孕妇转住其他院所,或洽询健保署适当就医处”。
为什么救人的医生,竟公开拒绝病人?
我们跟着他走到产科电脑系统前,看到他接生的个案几乎都是前置胎盘、植入性胎盘、心脏病等高风险孕妇。电脑DRG系统一打出来,全部是“爆表”的数据,桌上放著一大叠提醒超出DRG给付的警示红单。
DRG是怎么逼得一位热情的医生,变得心灰意冷?以下是他的沉痛告白:
DRG不允许病人有额外状况,
这是种假平等,漠视病症因人而异
(他打开电脑系统指著)这个病人是从其他医学中心转来的,是个“植入性胎盘”的病人。病人住院开刀当天DRG就破表了,开刀完后到目前为止才三天,就花掉十九万点,但DRG只给付十三万点,等于这病人继续住院,我们就会继续赔。
根据报告,“植入性胎盘”开刀有七%可能会死掉,且DRG根本没有纳入,哪有医生会笨到去开一个危险、会被告、又会让自己赔钱的刀?
没人要开这个刀,所以就送过来,这样的病人最近越来越多,这就是“医疗人球”!
现在妇产科DRG编码很简单,只要是内行的人,看了真的会很想笑,植入性胎盘是一种很危险的状况,但DRG却没有编码,妇产科临床状况百出,这些DRG编码并没有把实际临床上复杂的情况编进去。
我们(台大)这边的孕妇,一定会有来自然生、催了三天生不下来、最后改剖腹,这样的孕妇一定赔钱;还有很多病人是妈妈有先天性心脏病,小时候就开过刀,照顾起来就会特别麻烦、特别危险,生产到一半可能会休克、生完可能会出现肺动脉高压,那可能会死人的;但这样的病症在DRG里面找不到,没有这些编码。
DRG不允许你有额外的状况,健保署这种做法是一种假平等,它把每个病人都当成一模一样,每个病人不会是一样的,没有那种标准化的病人,不是所有的人来生产,全部痛个两三下就会顺利生出来!
对于不严重的病、小病,DRG或许可能可以减少医疗浪费,但重病、危急的病人,就会变成医疗人球。
有人说医师会超出DRG点数是自己技术不行,造成医疗浪费?对!制度的设计者就是觉得这样是浪费,是不是我就不要医治这种病啊?我们来救治这样的病人,不怕自己被告,但就是会让医院赔钱。
如果我是医院的经营者,我可能会警告医师:你不要给我收危险的病人,年纪大、骨折你就不要收、不要开刀,万一他在医院里跌倒,引发中风、心肌梗塞等一连串问题,你都要自己埋单负责。现在已经有医院直接把超出DRG赔钱的部分转嫁给医生,赔多少就从薪水里面去扣。
这个月我们科部就因为我开这些刀就要拿其他Case来补,我还天天接到超标警示红单。这个制度做下去,就是健保署变相在惩罚救命医生的一种手段。
而且DRG上路,我们可能因为担心增加医疗给付,而少做了一些检查,这可能会导致误诊的比例增高。少掉的检查说是要杜绝医疗浪费,但可能会让医疗纠纷变得更多。如果你要救病人的命,你就必须要被健保署惩罚,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活命,你可能只能说:“我不要救人,不要救病重的人,很危险、可能会死人的,都不要救,因为救了等于在给自己找麻烦。”
教育要我们救人,健保署却惩罚我们
等于国家把医疗风险,转嫁给医院、医师!
我们的医学教育要我们救人,但是健保署不希望我们救人,这跟我们医学教育完全相违背。这样的设计等于国家把医疗的风险、医疗的不确定性、医疗可能的损失,全都转嫁到医院、医师的身上。再这样下去,就是看谁先垮,是医生垮、医院垮、还是整个健保一起垮。
我猜你们刊出后一定很多人骂,“不爽不要做”、“当医生要有医德不要想钱”。如果批评的人也可以和我一样,承担“又赔钱又要担心被告”,那我被批评心安理得,不然就请批评的人闭嘴了。
还有如果真有人爱做、会做,我也愿意立刻不做这些危险又赔钱的医疗,换人来当炮灰,这就像是《Die Hard 4.0》(终极警探四)的台词:“不是大家都想当被枪打的英雄,只是没人要当,我们只好硬撑……。”
【小辞典】DRG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即“诊断关联群”,是一种新的健保支付制度。
DRG范围内的同一种疾病,医院不论采用何种治疗手段、药物、住院天数,健保就只给医院同一种给付价格,同病同酬,改变以往“实支实付”的给付方式。
原始目的是为了减少医疗浪费,但在台湾医疗现场却产生诸多扭曲现象。
小档案_施景中
出生:1966年
学历:台大医学院院解剖及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博士
经历:台大云林分院妇产部主任,入选商业周刊“百大良医”(2008年)
台大医院学生票选教学最佳主治医师第一名(2010年)
现职:台大医学院妇产部主治医师、台大医学院妇产科助理教授
作者: sparkling214 (优格)   2014-06-21 08:20:00
久仰施医生大名,连名医都莫可奈何的政策
作者: katherinetao (凝璇)   2014-06-21 09:54:00
健保制度是绝对有问题的...到底有没有找业界来检讨阿就一堆人在那边打高射炮...上面当官的爽下面执行的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