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文] 学校体育116期 林德嘉教授专访

楼主: yajenhina (完全莫札特)   2011-09-22 10:31:48
不平凡的体育大师-林德嘉教授
http://140.122.72.62/jfile/people01.pdf 学校体育‧第116期
苏东坡赞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德嘉,就是这样的体育大师。
采访.撰稿
刘复基╱前民生报体育新闻中心副主任
林德嘉虽然没有韩愈那样“文起八代之衰”的影响力,但是他对发展主流运动的见解发人深
省;在行政院体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内,以体育专业、注重科学的训练原则,胸襟开阔、
勇于任事的学者风范,是我国在2004年雅典奥运摘得两面金牌、打破72年奥运零金魔咒的幕
后功臣。
体育科系出身的林德嘉,在力学方面展现卓越的才华,赴美深造拿到伊利诺大学理论与应用
力学博士,曾参与美国太空总署“外太空人体活动研究”的专案;也获聘为美国奥运训练中
心(U.S. OlympicTraining Center)运动科学研究员;在台湾体育教育的工作岗位上,林
德嘉表里如一的处世态度、亦师亦友的教学风格,都让他的一生,在平凡中透露出不平凡的
人格特质。
林德嘉1935年出生于新竹,在九个小孩的家庭中排行老三,小学、中学因为家境艰困买不起
课本,几乎是无“书”可读,不过精通数理运算与擅长语文记诵的天赋,以及在日据时代所
扎下日文基础,让他在台湾师大体卫系读书时能够自学为师,常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日文书
籍中的体育专业知识,毕业后,又在国文、英文方面痛下苦功,补回年少时的“空窗”学习
期。
受到年少时没书读的痛苦,林德嘉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五十多年来始
终如一,所涉猎的近三千本书籍,都是日文、英文的原文书,这些丰富的智识让他在教学上
游刃有余,虽然他从不备课,但在课堂上还没有学生能够难倒他。而且林德嘉的记忆力奇佳
,他的学生对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台湾科技大学体育室主任詹德基教授说:“当年在上人体
生理学的时候,林老师点完名后,就依照一排排的座位顺序,把我们36个学生的名字,一字
不差的叫了出来,大家吓坏了,不知道他是怎么办到的,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人敢跷他的
课。”
国文底子不佳是林德嘉心中的痛,在省立新竹中学实习的一年,他下定决心要提升文学素养
,所以买了二十多本国语日报出版的古今文选,孜孜不倦的用心苦读,一年的时间,他几乎
读完全部的文章,而且还能背诵50篇以上的文选。而能把初中、高中及大一英文等13册英文
课本,在车笼埔新兵训练中心入伍教育的三个月,利用闲暇时间读懂、读通及全部背诵,更
是林德嘉人生的一大乐事。林德嘉在师大体育系读书时就立志出国进修,不过英文几乎没有
好好读过,便利用服役的时间痛下苦工。林德嘉买齐了梁实秋编撰的13册英文课本后,就拎
著这些书到车笼埔报到;没想到军中的规定严格,所有私人物品都必须集中保管,不可随身
存放。
林德嘉不打算破坏原有的计画,于是采取“化整为零”的做法,把13本书一页、一页的撕下
来,卷成细细的一卷,然后按照顺序、一卷卷塞到寝室通舖的隙缝,以及天花板与墙壁间的
空隙;完成“藏书”的大工程后,每天他就带着几页,利用出操的休息时间,以及星期天放
假的时候,一张、一课、一本本的熟读完中学至大学该读的英文教材,全部背完后再默写出
来。他很清楚这样“自学”出来的英文水准,还无法参加留学必要的“托福”考试,所以退
役后又到当时由外国神父、修女授课的震旦英文补习班,补习了三个月才去考试,结果第一
次托福考试,他就考了630分的成绩。
林德嘉在37岁时为了理想,毅然辞掉台湾师大体育系的教职,前往美国进修,“转行”在力
学的领域苦学有成,不但攻得博士,也拿到伊利诺大学生物力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工程科学
的双硕士学位;学成后便留在美国发展,期间有六个月的时间,被指导教授介绍到美国科罗
拉多泉的奥林匹克运动选手训练中心,担任运动科学分析的工作。
林德嘉的学生许义雄在2000年5月担任体委会主任委员后,为了借助林德嘉运动训练、运动
科学的长才,在2001年1月聘请林德嘉担任国训中心主任;2002年2月内阁改组,林德嘉升
任体委会的副主委,2003年3月又回锅兼任左训中心主任。林德嘉在体委会副主委任内力排
众议,任用当时与运动界并无渊源的彭台临为竞技运动处长,结果彭台临手握林德嘉这把尚
方宝剑,全力投入奥运培训工作,使得跆拳道好手朱木炎、陈诗欣在2004年雅典奥运勇夺
金牌,缔造奥运首度摘金的纪录。
彭台临表示,林德嘉是他见过的最正直、最正派的体育人,为人处世表里如一,展现出泱泱
大度的学者风范,2004年雅典奥运如果没有他的专业及坚持,我国绝对拿不到奥运金牌。彭
台临道出了心中的感激:“林副主委是我最敬佩的长官,当年我满怀愿景、充满热情,希望
能见证奥运金牌而自动请缨,林副主委并没有嫌弃我是体育的门外汉,而且认同了我的想法
,立即带着我见主委林德福,因而使我成为备战奥运的主事者。”“当时我是一腔热血、信
心满满,不过对体育事务不够熟悉,所以像无头苍蝇一样,完全抓不到头绪,林副主委则不
厌其烦的教导我,他对体育的专业、强调运动科学的重要,让我从一些奥运金牌名家的著作
中,佐证了唯有凸显运动的核心价值,才能彻底改造选手,达成奥运摘金的目标。”体委会
当时锁定跆拳道、射箭、射击与棒球等重点项目,同时结合运动科学、心理辅导、运动营养
等专家组成支援团队,聘请有实际经验的外籍教练,透着人文素养的提升,启发选手的心灵
,这些大刀阔斧的做法,都在林德嘉的掌舵下运作成形,而且在奥运比赛时都发挥了作用。
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说:“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林德嘉
认为不适用于运动训练,因为好教练一定要懂得方法,才能把知识转换为进步的动能,所以
他强调“知识不是力量”(Knowledge is not power),知识必需掌握在能付诸行动的人身
上才能产生力量,就像大家都说运动科学很重要,如果不能实际落实到选手身上,也是一门
无用的理论。在教育界多年来的经历,让林德嘉深切了解,会读书的学生有很多也会运动,
而且他们的学习速度快,效果显著,所以他对当前国内的体育教育感慨很多,他认为这
是政策错误所造成的;设奖金、追求奖牌的“近利”做法,让需要长久耕耘的主流运动
萎缩,没有主流运动就不会有运动产业,运动发展就更陷入了恶性循环,过去三、四十
年来都是自食恶果。
学校运动菁英化是体育教育政策上的问题,罪魁祸首即为运动绩优学生的甄审、甄试及体育
实验班制度。甄审、甄试制度为不喜欢读书的人开了后门,体育实验班则是他们的护身符,
如果再碰到偏差的执行者,不仅浪费了学校的体育资源,也无法提升台湾运动的实力。体育
班会造成单项运动发展过早的弊病。这些进到体育班的学生,不见得个个都有运动天赋,也
不见得热衷所参与的运动,更不见得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循着甄审、甄试制度进到大学后,
往往会因为学识不足,变得孤僻与自卑,运动成绩更因此停滞不前。
许多国手在大比赛前,特别需要心理医师的辅导,原因就是从体育班一路升上大学,知识
的教育一片空白,甚至一些研究生连基本的英文单字都看不懂,这种潜在的自卑感导致
心理素质低落,自然无法排解心理的压力。他期待台湾体育的发展能走上正路,在书本
的知识教育外,也要加强技能教育,运动竞赛不再是以夺牌为目的,这样才能靠着运动
发展提升生活品质,不会是年轻时候“卖命来赚钱”,中老年后“花钱买生命”。
林德嘉忧心地指出,台湾的学生从小学开始,每周有两小时的体育课,到大学毕业一共有16
年的时间,但是懂得运动的人却不到5%,这就是体育教育的失败。因此,唯有彻底改革学
校体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怎么运动才能有益身心,才能厚植台湾的运动基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