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juneyei (JOE)
2020-10-17 17:24:42防弹到SOOP渡假,都在看《杏仁》,所以我来写写读书心得了!
图文好读版:https://vocus.cc/article/5f8a8f72fd8978000107f3f6
◆ 人的情绪
今天早上起床,发现已经七点五十分,肯定赶不上公共汽车了,你紧张吗?
发现早餐店的封膜没封好,豆浆全撒在包包里,你懊恼吗?
工作、读书的时候,同伴临时消失,将责任全推给你,你生气吗?
上司、老师发现这个情况,认为你没有错,同情安慰你,并反过来斥责失职的人,你会觉
得解气吗?畅快吗?
回家前,去便利商店领期待很久的包裹,顺便买饮料时,意外抽到一折券,你会觉得开心
吗?
吃了一顿好吃的晚餐,回家洗完澡,打了场游戏,你觉得放松吗?
我们的生活,或者说“人”本身,就是由多种情绪构成。
外界环境刺激,结合过去的经验,大脑给予回应,产生各样的情绪反应。
有时候刺激频然,或者是力度太低,譬如每天都网购、每天都领货,就会淡去“领包裹”
这件事的快乐。情绪归为平淡。但有新的事件发生时,譬如卖家寄错东西还死不退款,我
们会产生新的情绪:“生气”。
我们在种种情绪中生活,品尝酸甜苦辣。
那,如果没有情绪呢?
吃到好吃的点心,不会“高兴”;
被栽赃陷害,不会“生气”;
忘记带雨伞出门,不会“懊恼”。
没有喜欢、没有厌恶、没有感受。
这样的人生是否很平静呢?没有感受就不会受伤?
若是独居倒还好,偏偏人是群居的生物。
我骂你,但你没有任何反应。是不知悔改吗?是看不起我吗?
亲友发生憾事,但你不懂得哭泣。是不在乎吗?是不看重吗?是不爱对方吗?
全班都在为了这件事开心,你没有笑。是不赞同我们吗?是在嘲笑我们吗?是不把我们当
一伙的吗?
我看你被欺负,所以替你解围,但是你没有反应。那就是没差吧?是我多管闲事吧?你是
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吧?
没有情绪的人,成了人群间的异类──成了“怪物”。
既然是“怪物”,就“不是人”,那随便怎么对待都可以吧?
反正不会厌烦、不会生气、没有难过,那就可以随意骚扰,可以任意陷害。
好像这个行为艺术的群体实验,但放大成一个人的一生。
https://dq.yam.com/post.php?id=12986
《杏仁》描述的就是这样的一段人生,
主角因杏仁核发展不全,患有“述情障碍”,先天缺乏情绪。
──
〈前言〉
在我脑中有颗杏仁,
而你也有。
你最重视又或是
你最讨厌的某人也拥有这颗杏仁
只是知道它的存在。
简单来说,这是身为怪物的我与另一个怪物相遇的故事。但我现在不打算告诉你结局是悲
或喜,因为第一、当我说出结局的瞬间,这故事就会变得乏善可陈。第二、如此一来才更
增加你对故事的代入感。第三、最后再辩解一下的话就是,其实什么样的故事是悲剧还是
喜剧,无论是你或我,我们永远也不知道。
──
◆ 阅读契机
因为疫情的关系,今年没有旅游节目可以看,
但多了BTS in the SOOP这个到别墅渡假放松的居家型综艺。
从预告开始,就窥见闵玧其在看《杏仁》这本书。
后来发现,这其实是南俊的书,传给成员看。
看他们读得那么认真,又是画线又是沉迷读书不去玩游戏,
还有我自己承诺过要跟上防弹的阅读清单,所以才开始看《杏仁》。
https://images.plurk.com/7hcjxbjkit6LHIxFxZ27Ax.jpg
我不会哭,不会笑,不懂得爱,也不懂得恨,
直到他教会我如何疼痛,如何自责。
这是身为怪物的我,与另一个怪物相遇的故事……
◆ 第一人称的强烈代入感
《杏仁》是一本第一人称小说。
这是一件值得醒目画萤光笔的事:第一人称。
因为请注意,本文主角是一位有“述情障碍”的人。所以接下来的阅读历程,我们必须以
一个“缺乏情绪能力”的视角,来认识这个世界。
接下来我不会描述剧情,因为这本小说的情节不是最重要的。它精彩的地方在于第一人称
的叙事方法,得以一窥述情障碍的视角。
◆ 当异常的怪物进入正常的社会
因为没有情绪,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只有“死背硬记”。
为什么会生气?为什么要难过?应该要微笑,还是应该要面无表情?
情绪为零,让人与人的互动,成了一场无止尽的“反应考试”。
母亲在家中各处贴上“表情介绍”,在灌输式教导下,主角努力背下一套“情绪反应”,
试图成为母亲期待的“正常人”。可是这件事极其困难。连选择题都不一定全对,更何况
是没有统一正解的人际关系?
在母亲的尽心尽力之余,外婆则说主角是“怪物”,一个“可爱的怪物”。
她们都爱着主角,以不一样的方式。
于是,包了一层层面具后,怪物走进了人间。
主角没有情绪,但读者有。所以在超高代入感的第一人称中,主角或平淡、或不解地度过
那些事件,但读者会忿忿不平、会纠结不已、会痛苦无措。
可是我们无能为力。
当随机杀人案在主角面前发生,甚至面对亲人的死亡,他都没办法恐慌,也没有哭泣。
有人些批评他无情,认为所有的爱与关怀都错付了,白眼狼就是白眼狼。
但是从第一人称看出去,我们知道主角不是不在乎,只是他没有办法认知、呈现出那些情
感,无法以一滴眼泪作为回报。
不仅是对主角的遭遇心焦且无从协助、无法干涉。
还有对主角无视所有常规的提问,不知如何是好。
正因为无法体察情绪,他看破旁人哭泣的外显行为,看见的是:
如果这些伤害那么不应该,那为什么当时没有人阻止?
──
太远就说因为遥远所以没办法帮忙而不理睬;近的话又说太害怕和恐惧而没人愿意站出来
。大多数人即感觉到了也不会去行动,说是有同感但又轻易忘记。
──
虽然主角没有“感受”的能力,可是却看得更深刻,甚至在某个程度上,比所有社会常识
人更加真实。
当教授为著归来的叛逆小孩愤怒、后悔时,主角的内心闪过念头:
“如果时间能倒转的话,教授会不会选择不要生下这个孩子呢?这样一来,他们夫妻也不
会失去孩子,阿姨也不会因为自责而生病,更不会在后悔中过世。孩子犯下那些让人头痛
的作为,一开始就不会发生。这么看来,也许小孩不出生才是对的。因为,这样一来,那
孩子就不需要感受任何痛苦或失去。”
这样的推论对吗?我们无法直言错误,但也无法有力的辩驳──社会化的我们知道这段话
不能说,因为很没礼貌。否定他人的生命,是会让人难过的,会引起纷争。
但那些因为爱恨而生的“理所当然”,在主角这里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们不得不跟着第一人称的他一起思考,更深地去认识“人”。
◆ 当“无”成为一把钥匙
我很喜欢一个假说:无知之幕。
说到的是在讨论公共议题前,应该盖上无知之幕,每个决策者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族群、
性别、年龄、宗教、爱好、学历等都不清楚,是全然的无知。所以在决定事项前,为了避
免将来的自己落入窘境,才会试着考虑各个处境的情况。
没有情感是一种对生活的钝感,但也可能是对生活的犀利解剖。
少了情绪,便是一种无知。不会为著对方的挑衅、带刺的话而生气,不会被干扰思绪,倒
更有可能看见来者的本质。
──
“听说你跟以修关系很好,也来家里找过他。怎么能做到这种地步?”
“因为他是善良的孩子。”
“你是这么想的吗?”
我知道,知道他是善良的孩子。但关于这个人,如果要具体地说,只能说出他打痛我、他
把蝴蝶撕裂、他对老师不礼貌,还有他向孩子丢东西这些事。
语言这东西就是如此。
──
跳脱语言、情绪,不会对他的行径感到愤怒,主角反而能和那个人人厌恶的“另一个怪物
”,成为了世俗定义的“朋友”。
如果只有读者自己,势必会讨厌的角色。因为借由主角的眼睛,读者一方面认可了叛逆小
孩的行径,另一方面又会为他的肆无忌惮感到愤怒──然后再忍不住质疑自己:是我对他
有偏见吗?那些情绪是否掩盖了我的眼睛?
看着他们两人从水火不容,到后来以一个奇妙的方式互相陪伴。模糊了“正常人”与“怪
物”的边界,到了最后,似乎都是回归人与人的“理解”。
◆ 关于《杏仁》这本书
全书大致叙述了主角从小到大的经历──或者直白点说:痛苦──但主角没有任何感受。
直到遭逢人生巨变,又遇见“另一个怪物”坤(以修)后,那些冲突才真正鲜明起来,并
开始撼动主角的大脑。
这本书的剧情很简单,篇幅也不长,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可以读完,但是后劲很强。
因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让人换上“述情障碍”者的视角,得以体验一种全然不同的人生。
除了拓展眼界外,也对这个以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世界,多了一些质疑和敏锐,亦对
社会中的“不同”,更能有几分理解。
作者说:“我认为人类之所以会成为人,或是成为怪物,两者都是源自于爱。我想写一个
这样的故事。”
这确实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虽然主角一直无法理解“爱”是什么,但借由两个怪物的互
动,让“爱”真实在“没有感受”的人,和“不接受爱也不被爱”的人之间流窜,温柔又
痛苦地包裹住他们。
《杏仁》https://bit.ly/2T3cfOk
总之、非常推荐这本书。
不只能捡回对阅读的感动,还有对“情感”的触动。
是一个很痛苦,但又很温柔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