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面临生活型态的剧烈转换,
所以让歌单里常驻著莎拉布莱曼的"Time to Say GoodBye"1997年版;
偶尔进入心流,不及手动重制youtube的播放条,
它就这么自动播放下去。
所以,Sarah和Antonio版本的主题歌"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小弟也听过好几次。
有一次终于回想起深埋的记忆,我记得我看过2004电影版,但印象已经相当薄弱,
趁此机会,正是该好好搜寻一番。
结果看到2004年电影的IMDB是7.3,
咦,2011年怎么有个8.9的?还不是电影,是舞台版?
找来一看,惊为天人!
现在有明显成瘾症状,不必戒断;
变成每天没有重点回顾一下就不舒服,实在是太有趣了的一出剧。
虽然小弟在音乐剧与歌剧魅影的资历都很浅,
但在这反复聆听的过程中,特别是"The Point of no Return"一曲,
的确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更深沉的感动。
所以键盘敲打本文,希望分享在观看POTO之中自然产生的扭曲的狂喜,
还有台上台下的一些思考。
Into silence, silence.
舞台下:才子ALW与歌姬Sarah
不以公众人物的私德作为批判其人物的重点,
是成熟的阅听者具备的素养;
曾有法国政治家被小报踢爆在外偷养情妇的丑闻,
民众的反应却非常明显将私丑与公权分开。
音乐剧才子Andrew Loyld Webber与美声歌姬Sarah Brightman的相遇,
在两人各有家室之时。
(相较之下,红磨坊的类似剧情却少了道德羁绊,是以多了更多凄美。)
两人各自与元配离婚并结合的事情,是八卦小报争相挖掘的材料,
但小弟这里无意批判;
至少,他们也必然这么认为:在艺术面前,道德也只是客体。
ALW以Sarah的音域为她量身打造Christine一角。
Christine、Angel of Music,她的原形就是Sarah。
从这个角度去看"The Point of No Return"一曲吧,
从最源头开始。(*是剧中剧,**是本剧)
* 唐璜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褒贬不一,从风流倜傥到好色成性都有很具体的形象。
* 魅影改编唐璜的悲惨下场,而成“唐璜的胜利”一作。
* 唐璜为了勾引仕女Ammita,想出乔装接近伊人的追求策略
* 本曲就是乔装的唐璜与仕女之间的“迂迂回回的试探”
** 其实魅影已经杀死了原唐璜演员而自己饰演,好让自己演这出对手片段
** 扮演Ammita的Christine感受着对手的执迷与情欲,在沉沦与清醒之间维持着表演
小弟斗胆在这里引用全面启动中kick的概念:
当Morr被植入“此处为梦境”的思想之后,
即使回到了现实,Morr仍然深深相信眼前世界的虚无。
Ammita也好、Christine也好,她们能够忘记自己吗?
同理,
真正的唐璜也好、Phantom也好,他们能够忘记自己是谁吗?
回头再看"The Point of no Return",这会儿我们可以确定了,
原著小说里面的唐璜的胜利根本未曾现人前,
本歌结结实实是编作者的安排。也就是说:
*** 歌姬在才子的"Guide"、"Guardian"之下,早已没有选择的越过红线。
*** 真正的编剧者位居幕后,透过投射的自己,唱出自己的绝对的控制。
我很难想像当ALW在特等席看着1986年首映,
他的心情到底是什么?
去除炫目的灯光、忽略招牌音阶,
当剧情一路提升张力、男女主角在台上拉扯,似争吵实共鸣地呐喊:
"The bridge is crossed. So stand and watch it burn!"
的时候,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是一种共犯宣言吗?(我们一起走过了,别往回看,这桥我们已经烧了)
还是一种比较偏激的爱的誓约?
回头重看了一次小弟写的这个段落,
虽然我很努力要持平,
看起来还是不免有点道德优越的酸意,
但必须澄清的是小弟绝无此意就是了。
就算有,也只是对于25周年谢幕时,
ALW说出“Welcome, my Angel of Music!”时的那个嘴脸感到不寒而栗而已。
那是一个艺术家的笑容。
The Point of No Return
上一个段落仅仅是狂想,音乐却是永远共同的,
本段就来探究这首歌的三个版本吧。
最年轻的是25周年版。
Ramin和Sierra版本的影片留言当中,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BmnO4BN8w )
有人表示每天晚上都要听这首歌一次才能入睡,
果然是吾道不孤。
这个版本的Ammita非常活泼,思春期的动能,
与其说她在这场戏里要被勾引,不如说她就是seduction的化身,
一反之前的明亮,眼神透露着迷茫的欢愉。
直到她以为的唐璜的表演带了太多情感,
才惊到从椅子上弹起来。
怎么说呢...不愧是Ramin和Sierra之间的化学反应,
看他们的舞动与激烈的唱和,真的可以百看不厌。
再来是2004年的电影版。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ZrM38mf7Y )
Emmy作为Christine受到的批评不外乎是缺乏个性的歌声和莫名其妙的扑克脸,
在本段中,后者的状况仍然一点减轻都没有,
歌声却在紧张的情境之下升华了,因而尚称得上是一段好戏。
尤其电影有镜头优势,
双螺旋的阶梯与顶端的平台,更有寓情于景之效。
最后的水晶灯机关陷阱,
也展现了音乐剧中看不出的、魅影对整个歌剧院的控制与了解程度。
这个版本的“唐璜的胜利”一剧在wiki有“情欲浓厚”的评论,
还被管理员打了个“原创研究?”的插入注。
然而小弟认为确实如此。
Christine的肩带总是没有整齐过,大部分时候更是卸下的状态,
镜头也常常只有Emmy裸露的美肩;
同时,魅影的扮相也不是音乐剧中神秘的黑袍,
而是假面游行时用的眼罩;更有甚者,他开襟裸露些许胸毛,
让视觉上的情欲超越舞台版本。
听觉上也有一个享受。
舞台版在最后一个Christine的return时必须为了揭开黑袍头罩而中断情感,
以一个同情魅影的POTO戏迷来讲,这个中断有一种痛感。
但是,电影版在这里的情意是持续流动的,
而且Emmy,实在忍不住再提她那个呆滞表情,躺在魅影怀中,气氛极好。
最后要追本溯源,看看1986年版。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G1PZWxUH0 )
声音的分辨率比较差,那是没有办法的。
这个版本里面Sarah美的超过米洛的维纳斯,
美声的稳定度,举重若轻,更是无可挑剔。
但是这个版本的Ammita好像比较徬徨,
不知道是不是更早发现了眼前的黑袍人就是由魅影饰演,
肢体上比较多拉扯,比较少和谐;
但是在主动的时候,多了一些温柔,少了一些支配力与支配欲,
(想想Sierra的那个consume us是在怎么样的表情和舞动之下唱的)
当真如同女神一般。
那个十指相扣的缓和,预现了最后冲突之时,
她仍会给予眼前可恶亦复可怜的魅影宽恕之吻的抉择模型。
我想很多人会愿意每餐吃方便面去换一张1986年现场的录音。
结语
打了三个小时,其实也没有说什么真的很了不起的心得,
甚至可能穿凿附会颇多。
小时候看赖声川表演工作坊的“这一夜,谁来说相声?”
里面有一段讲一位的父亲的故事,说他每看京剧“四郎探母”一定声泪俱下,
不顾旁人。后来小蒋开放回到中国大陆探亲,
也用了剧中剧的形式呈现,现实的无奈与观剧到情深处的痴之间的连结。
对小弟来说,人生处处是大小抉择,几乎都会造成程度或大或小的不可回溯性;
在这层意义上,"The Point of No Return"不但是为人唱颂的好歌,
更非常具有实用性了。
感谢音乐剧版提供如此多相关的资讯,也感谢看完的板友,祝福各位观剧愉快。
作者:
eleka (Best Witches)
2017-09-29 13:29:00好有趣的心得,谢谢你的分享
作者:
FrankWW (scared of losing)
2017-09-29 14:07:00大推 Sierra 看他演出第一次觉得 Christine 是个人
很多评论都是觉得Sierra是第一个有演出同时对魅影和子爵含有爱的Christine
作者:
alg5820 (Nick)
2017-09-29 23:33:00这首是我当兵新训数时间的歌 现在听到都会想到新训...
作者: qaz0220137 (凝彧) 2017-09-30 07:54:00
感谢分享心得
作者: nxn5 (就是这样) 2017-09-30 22:12:00
写得真好~~我好喜欢Ramin和Sierra之间的化学反应
作者:
kruglyy (jui)
2017-10-04 21:10:00喜欢Ramin&Sierra!
作者:
holoo (喵呜呜)
2017-10-04 23:47:00魅影中我也最喜欢这首,充满情欲啊
作者: rinoalady (脑袋空空文笔烂) 2017-10-05 02:06:00
哇有Patina耶!
作者:
x221320 (阿)
2017-10-05 12:30:00这个版本真的超棒!!每次看到克莉丝汀哭着把戒指还给魅影一定会哭!!演跟唱都好棒
25周年这首魅影的手指表演让人百看不厌,颤抖的样子真的是超棒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