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状态意识 - Situational Awareness

楼主: canyousayyes (PupRaki)   2020-11-25 23:23:00
前言
  本文原作者为Trikoot,原作标题为Situational Awareness in BDSM,讲述在实践BDSM时,身为主导方(Dom)应如何运用状态意识,确保被动方(sub)的人身安全。
  “状态意识”是指对于当前环境(时间、空间、突发事件等)的认知能力,包括接收、理解各项环境变量,并以此作出判断及预测。这是一门可以独立成科的专业学问,传统上多用于航空管制、紧急事故应变之类,但个中道理,放诸BDSM实践上亦准。
其之一︰认知
  人的感官能力,尽管发达而多元,仍然有所不足。尤其在危急情况,感知会更聚焦于当前所见最具威胁的事物,行动也会趋于快速而直觉。这种历经无数世纪而进化得来的求生本能,放在荒野丛林确实有用,但在现代复杂多变,要求理性多于反应的社会,或许反倒成为缺点。
  将周遭一切环境因素尽收眼底,谈何容易?我们更多是依赖习惯和直觉,以最少的思绪处理最多的日常事务。然而在BDSM世界,如果完全遵循自动思维行事,其实相当危险,特别进行某些玩法,欢愉与致命可能仅咫尺之遥。
  诚然,没有人拥有全视全知的威能,但我们可以将一些注意事项铭记于心,反复提醒︰
  1. 我的sub还活着吗?呼吸是否正常?有无挣扎活动?
  2. 对方的行为举止改变了,是无心之举还是出于其他原因?
  3. 我们身处的这片空间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吗?我是不是闻到烧焦的味道?刚才的警笛声是怎么一回事?
  4. 我们玩了多久啦?开始觉得疲累吗?我的体力还足以应付下去吗?
  5. 我是不是享受这段时光?有没有烦心之事使我无法完全投入呢?
  状态认知并非止步于运用五感,还得加上自身经验。假使一切讯息综合之后,你感到哪方面不太对劲,那很可能就是某些环节出现问题。
其之二︰理解
  学而不思则罔。只接收而不消化,于事无补。一旦注意到什么警号,你必须思考背后的意义,用理智和经验从中抽丝剥茧,像个侦探那般推敲出表征之下的真相。譬如:
  1. 我的sub停止挣扎,是因为累得睡着了还是失去呼吸了?
  2. 吊床支架的声音,是普通的碰撞声还是即将瓦解的征兆?
  3. 我是否被工作上的事务困扰而无法专注于调教之中?
  4. 对方发出的呜呜叫声,乃是出于享受抑或正在求救?
其之三︰预判及反应
  作为Dom,自然拥有整个调教场景的主导权。相对的,遇到任何需要随机应变的状况,你也肩负著决策责任。这些状况可能包括︰
  1. 我感到sub不太对劲。我决定先把他的束缚解开,了解情况再商量要否继续。
  2. 我今天状态不好,无法集中。即使对方仍然兴致勃勃,我还是必须喊停。
  3. 这个吊床似乎快要坏掉了,我必须在最坏情况发生前把sub放下来。
  4. 不晓得窗外飘进来的烟是怎么一回事,但出于安全考量,我应该中止调教。
多人调教场景
  无论一主多奴、一奴多主、多主多奴……举凡超出一对一调教的场合,保持良好状态意识的难度将是成倍上升。在半公开场合譬如调教派对、表演等,亦是如此。困难之处,在于你需要掌握的资讯更加复杂多变,包括在场观众及其他Dom的行为举止。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对你的sub造成何种干涉,你都必须全神贯注。
  任何时候,每一个sub都应该有且仅有一位直接负责的Dom。假若没有Dom,那就是置对方于危险之中:假若多于一个Dom,同样会因为责任所属不明确而易生意外。即便是在实际环境,sub可以被各式各样的人同时玩弄,但主导和管理当下调教环节的,必须仅此一人。
  这个直接负责人,可以始终如一,也可以随着情况而轮番替换。至于人选,有时可能不言自明,但更多时候不是。故此,多人调教时,最好还是有一个明确委任过程,让众人清楚明白哪个Dom,在哪个环节,负责照顾哪个sub。
原作者经历︰介入第三方调教场境
  有次我出席一个恋物交流派对,参与者大抵二十余人。在某个酒店房间,我注意到其中一个sub被全身綑绑,嘴里还塞著口球,正在床上被若干Dom轮流戏玩。时光流逝,只见与会群众像潮汐那般旧去新来。我不止一次发现,有些时候,房间里就只剩下自己一人陪伴着那个sub而已。尽管情况令人担忧,但基于这场调教并不属于我,我也只能在旁偶尔观察他的状况。
  不久后我便听到他传来疑似是求救的声音。负责他的Dom仍然不在场。我选择摘下他的口球并询问情况。对方的状态并不好,要求中止调教。我便解救他出来,然后经过一番追寻,我们终于在另一酒店房间找到那个应当负责的Dom。对于他的sub曾经身陷险境,他很显然全不知情。
  就我看来,他大条道理地假设“这里如此多人,我相信我的sub会一直得到照顾”,也就自行风花雪月去了。错得离谱。让sub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已是大错;将塞著口球,无法言语的sub置之不顾,更是几乎等于将对方推向死亡边缘。
  (译注︰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在场人数越多,出现紧急状况时有人施以援手的机率便越低。
  即便是攸关生死的大事——譬如说,某人意外被车撞伤,引来多人围观。如果伤者说“谁来帮我叫救护车!”很可能只会换来所有人的默然对待。如果所有人都有责任,那份责任——连带不履行责任的罪咎——将会被摊薄,反倒不会有人诉诸行动。
  但如果伤者说“请那个穿白衬衫戴黑框眼镜的男士替我叫救护车!”因为指定了明确的负责人(以及有群众压力),对方通常会有更大意愿帮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