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https://medium.com/@airyfidelity/8f3f3a8f129
[有关音箱系统测量解读的碎碎念][下]
上篇主要是描述测量设备与空间,下篇则是讨论Spinorama讲解及音箱
设计实例。
PS:建议大家去medium看,有图,而且图文的位置是正确。
~~~~~~~~~~~~~~~~~~ 下篇 ~~~~~~~~~~~~~~~~~
上篇文章简单说了一圈有关业内音箱系统测量的事情,来到下篇就要详细讲解
测量结果的解读了。我亦会在文章的后半部展示一些我制作的音箱实例,让读者
可以有更深入地理解测量数据与主观听感之间的关系。
之前提起过Spinorama这种测量规格,正式来说是“ANSI/CTA-2034-A
Standard Method of Measurement for in-Home Loudspeakers” 这个准则。
准则的核心内容是基于Dr. Floyd Toole从1980年代开始,与加拿大National
Research Counil合作的声学研究,主要是关于音箱系统声学测量表现,与人类
主观听聆感觉之间的关系。这位博士在电声学界有着重大的贡献,亦是
《Sound Reproduction: The Acoustics and Psychoacoustics of Loudspeaker
and Rooms》一书的作者。我认为真心想了解及玩好音响,追求高传真的读者都
应该考虑阅读这本著作。之后Harman集团聘用了Dr. Toole继续研究,收集了
大量统计数据后开发出一套基于Spinorama,用作辅佐音箱产品开发的评分系统。
不过这系统并非今次文章的重点,以后有机会再讨论。
按照准则,生成Spinorama需要使用2.83V的扫频讯号测量音箱系统水平面和
垂直面,两个半径2米的环状上,以10°为间隔共70点的频率响应(如附图1所
示)。
因为在一些大型的音箱上喇叭单体的分布距离较远,为了让Mic尽量处于音箱
系统的Far-field,所以统一使用2米为标准。
但输出数据时,会将结果Normalise至1米的音压(可简单+6dB)以便作其他用途。
测量的参考轴则没有指定要求,厂商要自行决定以高音单体还是以高/中音单
体之间的位置作为参考点,公布数据时要标明。
在工作上来说,个人偏好正对高音单体的参考轴,以高频能量最高处作参考来
的话,阅读图表和调音时的判断比较直观。这篇文章中的Spinorama的参考轴,
都是正对音箱高音单体测得。收集数据并处理好后,便可得到6种主要的参考曲
线,接下来会遂一详述。图2是我以前公布过的LS3/5A的Spinorama,读者可以
对照着来看。
On-axis Frequency Response (ON)
就是最简单的,正对着音箱于参考轴1米处的频率响应。这也是平常在网络上,
包括各音响媒体杂志内最常见到的音箱测量数据。透过轴向频率响应,我们可
以得知音箱的灵敏度([email protected]/2.83V)。业内其实缺乏一个所有公司都跟从的
计算准则,比较常见亦合理的是取300Hz至3000Hz左右范围内,SPL的平均值
作为灵敏度。有了灵敏度作基准后便可以看出音箱系统的频宽,通常是取高频
和低频的-6dB截止点频率为上下限。
Listening Window (LW)
这个曲线是包括音箱系统的参考轴,垂直面加减10°和水平面加减10°至
30°轴线,呈一个椭圆形窗口内共9个测量点的频率响应平均值。早期的统计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音响聆听环境情况下,使用者都不会将音箱完全Toe-in,
聆听的角度通常会落在这个窗口的夹角范围内。所以一般来说,Listening
Window比较能描述聆听者实际感受到的,音箱“直接音”的频率响应。
Early Reflections (ER)
这曲线用于推测音箱系统在一个典型的聆听空间中运作时,产生的首次反射
音的频率响应。当然,这不会(也没办法)考虑到实际环境中墙身的吸音系数,
或墙壁与音箱的距离角度等影响,所以这更像是“会撞到墙上的声波的平均频
谱”。
其计算方法是取音箱系统前方180度半球范围内,大多数测量点的频率响应
的平均值后得出的响应曲线,当中又可以细分为地面,天花,前墙,左右墙和
后墙反射等5种。细分的曲线要独立去计算查看,平常图表上展示的都是一条
平均综合曲线。由于音箱系统的指向性普遍都会从低频开始到高频呈收窄趋势,
即离轴的能量随频率上升而减少,所以ER曲线会比LW更早开始向下倾斜滚降。
在一般的音响聆听情况中,聆听者感受到的声音其实以反射音为主(以下会详
述),因此在从图表去推断喇叭的声音表现这方面来说,ER曲线是一项非常重要
的指标。
Sound Power (SP)
这是将全部70个测量点的频率响应,取加权平均值后得出的曲线,描述音箱
系统整体发出的能量。因为普遍音箱的指向性特征,绕到音箱后方的中高频会
比较少,所以算上音箱后半球空间的能量的SP曲线会比ER曲线更为倾斜。绝大
多数非同轴的音箱系统SP曲线上,都会在分频点左右的频段范围有一定程度的
凹陷,这是因为高低音单体在垂直面上有距离差,某些角度上会出现相消干
涉,于响应上产生凹陷。和ER曲线一样,这是另一个在描述音箱声音表现方
面同样重要的指标。
SP曲线的斜率和音色整体明暗度走向有很直接的关系,愈斜通常表示声音相
对较暗,反之则较亮,而其中并不存在一个标准。
Sound Power Directivity Index (SPDI)
和上述4种曲线不同,这并非一种响应曲线,而是Listening Window与Power
Response两者相减的“差异”,是跟音箱系统的指向性相关的指标。若果这
Index是一条数值为0的平线(LW和PR没分别),代表音箱是Omni-Directional
360°全指向性,所有角度的响应都一致。曲线数值愈高,表示音箱的指向性
愈高(即声音扩散的角度比较窄)。若果曲线有愈明显的起伏,代表音箱的指
向性愈不均衡(有些频率的声音扩散角度特别宽,有些特别窄),在室内环境
重现的音乐音色愈大机会偏离准确,音箱在不同的房间,不同的摆位和不同
的聆听位置之间表现差异亦会较大。
Early Reflections Directivity Index (ERDI)
基本上同上,只是换成Listening Window和Early Reflection 之间的差异。
由于现时绝大多数的音箱都是Forward firing的设计,所以只考虑音箱前半
球空间能量的ERFI参考价值上要比SPDI稍高。同样地,此曲线上若有明显的
起伏,即表示指向性不平均。Directivity index和音箱在音场结像上的表现
有一定关系,Index指数整体低的音箱因为扩散角度相对较宽,所以会在房间
内形成较强的水平反面反射,感观上会形成较宽大的音场。但同时亦因为受到
更强的反射影响,结像可能会不如指向性窄的音箱来得精准。上述的假设是
基于Index曲线均是平顺的情况下。
我经常看到很多网友会拿音箱的On-axis Frequency Response来讨论,试图
从中了解音箱的音色表现,又或者批评音箱有问题。这篇文章其中一个想
表达的重点就是,其实轴向频响除了用来判断系统的频宽等规格外,你无法
单靠它看出什么真正有意义的资讯。它既表达不了系统的音色,有时亦无法
真正展现音箱在声学上的问题(如果有的话)。
我们来重温上篇提过的重要概念,在室内环境使用音响播放音乐,人听到的
声音是来自音箱的直接音,加上房间反射音,Room mode和残响场能量的综合体。
你可以简单想像声波以一个球形从音箱向外扩散扫过你的身体,On-axis只不过
是这个球上极小的一点,它在九成的情况下根本不会扫中你(有多少人会完全
Toe-in音箱。Toe-in时On-axis要对左边还是右边耳孔?)。声波碰到天花地板墙身
后反射,又有六个球面扫过你,如此来来回回……直至音乐完结,残响能量都
被房间中的事物吸收至声压低于听阀为止。附图3中展示了一个声波脉冲在房间
内传播的过程,但为了视觉上便于理解,这只是一个水平2D切面上发生的现象
(无法表现出天花和地板的反射)。人类听觉系统的时域分辨率是有限的,会倾向
将直接音和其后20微秒内抵达的所有反射音理解成“同一个声音”。
听感中的音“质”由直接音主导,但音“色”和立体结像则极受反射音的影
响。除非你坐得非常靠近音箱,房间又有大量吸音处理(比如studio环境),否则
听感上一般是反射音和Room mode占的比重最大。如果你将音箱系统所有水
平(或垂直)面的频率响应以角度为Y轴,频率为X轴放在一个图表上,以颜色表
示响度,你便会得到一个附图4中的那种Polar Map (也可以叫Contour Plot,
Beamwidth graph之类)。透过Polar Map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从音箱扩散出去
的能量分布,声学上以均匀的扩散为之理想。
音箱有些声学上的问题,只会在On-axis或者轴向附近很小的一个夹角范围内
能被显著地观察到,这主要是Diffraction(绕射)。当声波离开单体震膜,有一
部分会沿音箱面板传播,若这声波遇上与频率波长相比明显且突然的段落差,
比如到达箱体的边缘或碰到面罩的边框,边缘上就会发生声波绕射(你可以想像
声波以边缘为轴心向外再扩散。这现象其实在箱体所有边缘上都会发生,所以
有Higher order diffraction的存在,不过程度会比首次绕射弱许多)。因绕射
去的声波到达Mic时,与从单体直接传到Mic的声波之间有时间差,即有相位差,
产生干涉效应。你在频率响应上会观察到从某频率开始一连串的波峰和波谷
(Diffraction ripple)。这取决于音箱面板的大小,多数音箱的面板宽度通常
在十几至二十几cm的范围,所以绕射通常在中高/高频发生,起伏可达数dB。
这些Ripple会随着Mic朝离轴角度移动时减弱消退,因为各音箱面板边缘离
Mic的距离不再对称,干涉的程度大幅减少。但若果面板很大,绕射发生的频
段范围就会变得更广更复杂,Ripple就会在更多离轴的角度上出现。只要喇叭
单体是装在一个箱体上,这现象都不能完全避免,只能透过不同方法减轻。
理解上段内容后就会明白,在一般居家聆听环境下,这些Ripple在你实际听到
的音色上造成的影响其实很少,除非音箱面板真的很大。工程师可以透过分频
电路上的设计,强行修正轴向频响上的起伏,但这意味着在离轴角度上制造
问题。
阅读曲线时,可以记住一套简单的规则 — 若果你在Spinorama的所有曲线上
都观察到一致的波峰/谷起伏特征,这往往意味着该频率范围有共振相关的
问题(比如中低音单体的Surround resonance,箱体内驻波的影响,Bass
reflex箱体的倒相管的Pipe resonance,又或者分频器设计上造成的效果等等),
基本上你一定会听到这些特征在音色上的影响。如果特征在On-axis上没有出现,
但在Early reflection和Power response曲线上都有出现,这通常和单体分频
之间,指向性的过渡衔接不良有关(术语是Directivity mismatch),又或者是
分频器设计决定导致(比如上段提及的过度补正绕射),你肯定会听到这些特征
形成的音色。要是某特征仅在On-axis上出现,在Listening window中显著减弱,
并于ER和SP曲线中消失,那你基本上很难会听到这些特征。以上的规则适用于
普遍的音响聆听环境。
可是在用家完全Toe-in喇叭,近距离聆听,而且房间做了高度吸音处理的情
况下,Listening window曲线在描述音色方面的参考性就会明显提高。
基于Spinorama的数据,Harman集团还提出了Estimated In-Room Response这
种曲线,用于推测音箱在一般室内环境中在聆听位置上形成的频率响应,其计
算方法是: 12% Listening Window + 44% Early reflection + 44% Power
response。这个比例是来自Harman在聆听室内对许多音箱的测量数据的分析,
再加上大量的Trial and error后所得出的结果。这方法在实际上不会(也无
法)考虑到房间的Room mode对中低/低频的影响,音箱的角度以及和聆听者的
距离等等。
但在多数的情况下,计算结果的整体走向和实际测量得的结果往往颇为接近。
如果人们想只靠一条频率响应曲线去了解一个音箱的音色,那么EIR曲线可能就
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正因为室内响应是大量数据平均化后的结果,所以有时一
些测量曲线看起来有点糟的音箱,实际听起来时感觉还可以。而两款不同的音
箱在同一个房间摆位中的音色差异,大致上亦可透过两者的EIR曲线差异反映出
来。附图5中的就是基于LS3/5A的Spinorama数据计算出的EIR曲线,你可以清楚
见到其中频部分相对数百Hz的基音频段特别突出,一些Lower-treble部分也有
被强调的声音特征。这和许多发烧友对LS3/5A人声特别有味道,乐器细节明显
等说法非常吻合。
从声学上来说,理想的EIR曲线应该是没有任何明显的波峰波谷,平顺地向下
滚降的,这代表音色没有任何被强调或缺失的部分。而(很遗憾的是)曲线的斜
率则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标准,斜多斜少,已经进入人类主观喜好的范畴了。
和Spinorama准则相关的解释到这里就差不多了,透过Spinorama和EIR曲线
我们可以看出音箱有没有什么声学上的问题,系统的频宽,大概的音色走向,
一些和音场结像表现相关的特性等等。
但因为缺乏一个绝对的标准,加上房间的反射占了音响系统听感中很大的
比例,人是无法透过阅读图表就直接知道音箱实际上听起来如何的。Spinorama
最有用的情况,是用于客观对比不同音箱系统的声学表现的时候。Harman集团
的大型统计研究发现,在盲听的情况下,多数的参与者,尤其是有专业经验
的人士,都会给予Spinorama测量优秀的音箱更高的评分。但人的听感是很
受心理和外在音响影响的,研发中同时亦发现若参与者能见到音箱的外观,
知道其品牌和价格等资讯后,统计的结果就变得较不统一。
除了Spinorama这种综合音箱各角度频率响应的测量数据,一个音箱系统还
有许多可被测量,而且和主观听感有直接关系的电声学特性。比如Power
Compression(用发烧友的词汇来形容就是关乎音箱“好不好爆”,
唱大声时会不会“脚软”的特性),Impedance Curve电学阻尼曲线(关系到
音箱和Amplifier的互动,像是难不难“推”),还有Harmonic distortion
和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等各种失真特征(与声音的质感有关)。这些
特性在聆听音压较高的情况下显得尤其重要,即使音箱的Spinorama再漂亮,
但声音稍为扭大一些失真就破表的话,那你是很难享受下去的。未来有机会,
可以再谈谈这些测量的细节。
接下来,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实际的例子。
有读者可能记得我之前为了这篇文章准备了一个2路密闭式音箱(附图6所示),
和两套以不同目标来设计的分频器作为范例。分频器是外置的,可用接线切换。
为了更好地表达一些我想探讨的东西,我刻意选择了一个1吋的Ring Radiator
高音单体,中低音则是个颇普通的5吋类纸质震膜单体。顺带一提,我曾见过
一些音响杂志或品牌会形容这种高音的指向性比较宽,但事实上Ring Radiator
指向性是比较窄的。它的特点是在听频范围内没有传统软膜球顶高音会有的
Break-up resonances(中文好像是叫裂盘效应,即震膜的变形共振),响应非常
平顺,代价是指向性收窄得比较快。因为环形震膜意味着任一轴对称横切面上
都有两组声源,形成干涉。杂志或公司可能是见单体中心加上了可以改善扩散
的相位锥,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但加了只是让极高频的指向性从很窄变成没那
么窄而已。
附图7中展示了这个Ring radiator和一个常见的同品牌1吋丝膜高音,在装
上箱体后3000–20k Hz频段的水平面Polar map。黑色描线是-6dB的角度,
我还画了两条虚线方便对比,可见Ring radiator扩散角度略窄。
我有时会看到发烧友圈子中有“因为这个音箱用什么什么材质的单体,所以
声音就会怎么怎么样”的说法。不同的单体固然有自身的频率响应,指向性和
失真等音色特征,但事实上音箱的声音更大程度上受Crossover(分频器)的设
计主导。分频器并非如名字所述那样只是简单的高/低通滤波分频电路,透过
电路的设计,零件类型和数值的选择,工程师可以极大幅度地控制音箱系统的
响应,喜欢的话也可以使用Notch filter减轻一些比如单体上共振有关的问题。
而分频点的选择和滤波器的斜率,亦会决定系统整体的指向性,对各单体失
真的控制和最大承受功率等等。很多时有人觉得硬质(金属或陶瓷等)高音声音
就会比较刺亮,但其实现代的硬质高音单体Break-up resonance频率基本上都
超出人类听频范围,反而更有机会在听频范围内有共振的是单体的编织物/软胶
悬边。刺亮感或所谓的铃震声,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因为分频设计上对高音单体
的输出衰减不足,或者是指向性从低音单体过渡到高音时突然变宽,
Early reflection中Lower-Treble的能量比例过多而造成。这可以是工程师调
音时,为营造高解析力的听感刻意为之。一般人不会有相关的概念,心理上
很自然会将音色关联到材质上去。
另外,我亦有看过不少人(厄,甚至一些小型厂牌)会误以为分频器的阶数是
指电路的结构,但其实电路结构加上单体本身的电学阻尼曲线和频率响应,
最终得出声学上的响应曲线形状的斜率,才是有真正有意义的阶数,所以高/低
通滤器在电路上的阶数可以是不对称的。实际的分频器设计也没有简单的公式
可循,一定要基于实质测量出的各种曲线。在工作上,工程师可使用的零件
往往是有限的,不同类型的零件对失真的表现亦有一定影响,一切电路的设计,
都是为了达成在声学,电学和成本上各方面的平衡和取舍。
抱歉我似乎把话题扯得稍为远了,回来看看我准备的例子吧。我为范例音箱设
计的两个分频器有不一样的声学目标,A的目标是尽量平直的On-axis频率响应,
B则是追求平顺的Early Reflection和Power Response。两者在电路上的设计其
实很相近,差异主要是各零件的数值上。附图8和9分别展示了两者形成的
Spinorama,图中我亦加上了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图10中的则是把两者的Estimated
In-room response放在一起的对比。为了达成范例A中的目的,我选择了一个比范
例B低的分频点,并透过电路上的设计,补正了轴向上的Diffraction
ripple。系统在100Hz以上的响应平顺度在±1.5dB的范围内(如忽略Surround
Resonance部分不计,整体是±1.2dB),以一个设计如此简单的被动式书架来说,
属于很平直了。但读者可以在Spinorama上清楚看到,音箱系统有明显的指向性
衔接不良的问题,而且和Surround Resonance混合在一起,在Power response上
形成2k Hz左右频段的陷谷。紧接其后的波峰,反映音箱整体离轴响应中存有过
多的3至4k Hz频段的能量。范例B的轴向响应相对上则很难看,可以清楚看到
Diffraction ripple,高频部分呈上升趋势,Listening Window中仍可见类似的
特征。但另一方面,ER和SP曲线相对范例A则平顺许多,而指向性也有较顺畅的
过渡。
制作好分频器后,严谨起见我邀请了同事来帮忙一起来做聆听测试,以确认
两款设计分别在远/近两种聆听距离下的实际听感。测试在我家中的客厅进行,
如果读者有看过我最早期的文章,可能会记得我做过的设计和针对厅中主要聆
听位的声学处理。
图11中简单展示了两种距离下的摆位格局,近距离聆听时我处于有声学处理
的位置,并会将音箱完全Toe-in对着我的头正中。较远距离的摆位中音箱则会
正著放,也没有针对坐位的声学处理,比较接近普遍的音响聆听格局。聆听过
\程选用了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现场录音的钢琴演奏,男/女声流行曲,一些
比较激烈的摇滚乐等等。
在近距离聆听的情况下,不管哪个范例听起来的声音都非常清晰立体,
“房间”的存在感不算明显,低频量感比较少。范例A的声音一开始听起来非常
直白,不过很快我就留意到音乐中人声的略为有点靠前,感觉有一点点薄,
一些乐器的Presence也稍有被强调的感觉,声音整体的线条感刻画得明显些许,
给人一种“高分析力”的印象。范例B的人声则略为后退一点点,声音感觉要
稍微厚和暖一分,录音中的空气感比较明显,而最大分别的是一些摇滚乐中
的Cymbal听起来比A更光亮和突出,有时会有一点儿刺耳。
转移至远距离聆听的位置后,马上感受到房间反射的存在,因为靠近背墙的
关系低频量感也多了不少,声音的结像变大的同时整体清晰度减弱。范例A播放
的人声此时显得更瘦和突出,歌唱中如”s”等气音有一些抢耳,听Gregory
Porter的Hey Laura时会觉得他声线中的磁性质感有不自然的强调。
聆听现场录的钢琴时会觉得声音的形体线条相对清晰一点,钢琴似乎在舞台靠
前一点点的位置,其实颇为鲜活讨喜。再听其他录音时会觉得空气感稍有缺乏,
摇滚乐中的结他擦弦声相对突出,有时会盖过较暗的Cymbal的声音。范例B的
声音听起来则比较平衡,不太觉得有任何明显被强调的部分,琴音此时显得
相对远些和模糊一分,比较有在演奏厅中的感觉。而人声表达也相较自然和厚
润,形体略大一分,位置微微后退,Cymbal的亮度感觉刚好。
再回去看看EIR曲线的对比图,你会发觉上述的音色分别基本上对应曲线上的
差异。但不管范例A或B都好,结像的立体层次都不是太好,有许多高频上的
细节人都要坐偏一边,更靠近音箱的轴向才能听清楚。如果我要长期使用这个
音箱的话,一定会稍为Toe-in。
那这两个分频器的设计有哪个比较好吗?
假如用Harman的评分系统来算,范例A是4.45分,B有4.56分。客观来说他们都
有各自的问题缺点,两者的分数都不高,因为低频延伸表现并不好(低频表现占
的评分比重很大)。我觉得范例B还有调整的空间,但目前的声音听上去已经颇
为准确自然。而如果读者平常有留意ASR上或者Erin的测量,应该会注意到不
少巿面上的二路书架音箱产品,不管轴向响应平不平直都好,都有类似范例A中
出现的问题,常见到我觉得很多发烧友可能都习惯,甚至是喜欢这种突别强调
细节的声音风格。
而有不少品牌即使知道会在音箱的离轴响应制造问题,还是会尽量将轴向响应
做敲得平直,但这是各家背后的动机可以是不同的,以后可以再分享一下。
附图12中我再额外展示了一个音箱设计的例子,图13,14和15中是它的
Spinorama,EIR和水平面Polar Map (Normalised)。这其实是很久以前提过,
我打算推出的自组套件的原型。这个例子中使用了形状特别设计过的面板和匀
指向性的导波器。我个人是特别喜欢用导波器的,它是其中一种可以很有效地
减少Diffraction问题的方法,在设计恰当的分频器配合下,亦可得到平顺的
单体指向性衔接。
理解上文内容的读者应该可以从图表判断出,这个设计在不同的房间环境和
聆听距离下,音色和结像都会有比较一致和准确的表现。用Harman的系统评价
的话,有6.0分。但使用导波器的代价,是其扩散角度通常会比没有用导波器
的情况来得窄(角度视乎导波器设计,此例子中的是120°),成本比较高,而且
分频器的设计有时会比较复杂难搞。忍不住要在这里抱怨一下的是,到现在都
还会看到媒体杂志写导波器会拉阔扩散角度,让我有点无语。
文章写到这里,虽然还有不少细节想解释,也有想继续讨论的东西,
但为免篇幅过长,我还是有空再写篇后话探讨吧。
总结而言,这系列文章想表达的是,一个音箱的设计可能比不少人想像中的
更复杂,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电声学上的测量来客观地判断音箱系统的表现,
也可以将数据整理成与主观听感有紧密关系的图表。以Spinorama为例,声学上
以各曲线平顺为理想,表示音箱在音色和结像上较为准确。但当中不存在一个
简单直接,所谓绝对正确的设计目标。有平直的On-axis频率响应固然是好,
但同时也不代表什么,因为不管多乱七八糟的音箱设计和单体组合,你几乎
(尤其是有主动式DSP系统的情况下)都有方法弄出一个平顺的轴向响应出来,
但他们的离轴响应可以完全不一样,声音听起来可以差天共地。客观上声学
测量的好坏,跟你主观上觉得音箱好不好听亦没有必然关系,最多是在统计
学角度上,你有颇大的机会喜欢声学表现良好的音箱,实际的观感还会受声学
以外的因素影响。
在工作上,即使有再精确的测量数据参考,工程师依然会花长时去聆听,
调整分频器或者音箱的设计,这时该公司的听音室设计优劣就会对成果有不少
影响,往后会再谈及。成熟的音箱产品的设计,往往不完全是纯粹的科学工程,
而是众多层面的取舍和妥协。当中包括各种物理原则的限制,电声学工程研发上
的投入,工业/外观设计师和老板的要求(有时可以很奇葩),开发时间限制,
成本,目标客群的需求和实际使用情况,生产工艺的精度,巿场策划的定位
和噱头,调音,还有成本,以及成本等等。
以前和集团中有超过40年工作经验的研发主任闲聊时,他形容“The design
of a loudspeaker product is a dark art to be mastered.”,我觉得是贴
切不过。 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