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inyurl.com/ydgey2tl
前两天爬到这一篇 PS audio 写的回忆 Spica 这个品牌的喇叭的文章
Spica 售价不贵,一万多就有了,声音很自然,中频非常好听
但是承受功率不高。当年八零年代 stereophile 捧上天了。
当年的很多喇叭的设计都是默认你不会拿来玩大动态
所以做到声音很轻松。尤其是高音单体,很多设计让他唱很低,虽然大音量危险
但是中频会更干净,频段更顺畅。
使用的单体也都不贵,属于声音轻松顺畅,但是大动态会失真的类型。
那时候的喇叭也比较注重声音,而不注重外观漂亮,像是 Spica 就丑得要命
香港人甚至叫他垃圾铲。
这类的喇叭在90年代挂掉一大堆,读了这篇文章我终于了解为什么了。
因为当年就是家庭剧院开始横扫市场的年代,所有不适合拿来看电影的喇叭
全部都卖不出去。一万多的喇叭,而且还是小厂在生产的,就是走
薄利多销的型态。销量一掉下来很容易就挂了。
看电影很容易会有比音乐动态大很多的音效,所以当时的设计全部都朝着
承受功率提高,大动态较低失真的方向在走。然后大陆进场吃下很多厂牌的名号
使用大量的资金走大量生产压成本的路线。因为剧院少说通常一次都卖四五支喇叭
量就会变很大。
这种消费型态的转变,也延续到今天。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纯音乐用的喇叭,走质感
走轻松细节多的这类,很少有低价的。因为销量掉下来,售价只能拉高,不然很难赚到
钱。
而喇叭市场的转变会连带的影响音乐制作的观念。默认你就是用剧院型的喇叭在拨
所以音乐的音效感也会很强。以前民谣型的音乐很红,现在就变小众了。现在的音乐
很多电子低频根本大港到很泛滥......
以前的音响杂志推崇低频的录音现在的人听起来,会说: 量感才这样也叫低频好?
孰不知当时混音就不走泛滥的低音,而是重视低音的质感跟纹理。这就是音响的美学
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