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焦元溥新作《乐之本事》
提到部分录音与现场差异,节录部分内容与版友分享
"...有次寇蒂斯音乐院乐团和大提琴泰斗罗斯卓波维奇合作俄国作曲家舒尼特克的第二号
大提琴协奏曲,罗斯卓波维奇以音量过人闻名,但曲中某段虽奋力演奏,当铜管轰然齐下
听众只能“见”到忙得不可开交的独奏家,却完全听不到他的琴音。排练时,满是疑惑的
葛拉夫曼回头看了看作曲家说:“这样对吗? 这是什么意思?”
“无论如何奋力抗争,面对命运,人力终究无法抵挡。”舒尼特克淡然笑了笑:“这就是
我要表达的意思”.....那些刻意设计的挣扎、抗争、控诉、无奈一但成为唱片当你听清
楚了每个音,或许也就误解了作曲家的真正意义"
".....录音也可能导致判断标准不同。比方说钢琴名家贺夫演奏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
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在终章钢琴和管弦乐团齐奏的段落,他踏瓣就完
全不换直踩到底。“一但换了踏瓣,声音共鸣一消失,钢琴就会完全被乐团吞没,在现场
就听不到了”只是那些段落现场听来效果虽好,收成录音却略显模糊。.....我们今日所欣
赏的作曲家,多数生活于录音发明之前。他们并不像我们已被录音“教化”,习惯每个细
节都极为清楚的演奏。也不见得会写出让独奏独唱永远被听见的协奏曲与歌剧。"
题外话,忙碌的生活让我好久没有静下心来,慢慢倾听音乐本身
甚至陷入有钱就想花、无限追逐器材的窠臼,盲目追求音响性与漂亮音色。
感谢这本《乐之本事》让我重新倾听音乐,推荐给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