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3/33331962/
e周报 vol.333 文:保温冰
本届奥斯卡,大陆推举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的《金陵十三钗》出征,论历史意义与去年推
派的《唐山大地震》颇见异曲同工。可惜,美国人似乎不领情,不但有观众质疑六亿钜资
流向,影评人亦质疑故事的真实性……两者稍可解释为文化诠释上无可消弭的差异。何况
《金陵十三钗》后来虽未能如愿抢入奥斯卡,前哨战还是过了金球奖外籍记者那一关,大
大亮相了一回。
不难理解,在即将取代日本,成为好莱坞最大海外市场之际,大陆愿意投入钜额聘请好莱
坞男星克里斯汀贝尔参与演出,反征美国市场的野心固然明显,平心想想,这不也是建国
百年激情下,亟欲将中国历史纵深昭示世人的殷切。
而支撑这些大动作的最有力基础,显然出自近年大陆电影声势不凡,除了票房屡创纪录,
频频推出的钜资大作,如《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都搏得票房、口碑双赢的佳绩
,端出惊人卡司阵容的《建国大业》亦如愿横扫票房。此外,急遽增加的银幕数量,更让
大陆自满满,宣称2012年总票房可达两百亿。
事实上,尽管近年大陆电影频频缔造突破百亿的亮丽票房,然而,真正回本的却寥寥可数
。除了小片无人闻问,一味如法炮制的史诗大片,也未必稳操胜算,比方耗资1.5亿的《
辛亥革命》,票房就仅收5640万,由此可证,“史诗气魄”和“可观资金”没有绝对的对
等关系。
此外,为了成就这些大片,大陆、香港电影人才的互通,风格界线的逐日模糊,也间接造
成香港电影的困境。像刘德华去年领取金马奖时,便忧心指出香港电影正处于最困难的时
候。
的确,合拍和大陆市场的开放,使得香港电影逐渐松绑地域独特性的坚持,罕见王家卫《
重庆森林》或陈可辛《甜蜜蜜》那般精确投映香港人文风貌的电影,相对也愈来愈流失主
要观众群……转往怀旧嘛,《岁月神偷》这类热潮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最大的症结,应该还是文化意涵的泡沫化,多数电影在社会趋势的排挤下,无力提出义无
反顾的地域性见解,成立故事的要件也就不再非香港不可了。
当然,也不能说香港缺乏有才气又能精确捕捉地景特色的新世代创作者,比方极文艺的《
志明与春娇》和够血腥的《维多利亚壹号》,就分别紧扣室内禁菸令和房市波荡,巧妙结
合类型狂想,来抒写香港特有的人文现象,无奈是,这些有意锁存港式文化的创意佳构,
均退位为小成本制作,相对在市场上也未能博得应有关注,形成循环不良的窘境——仿佛
创作走势非得随着政局板块移动不可,否则就是跟资金过不去。
去年金马奖最佳导演许鞍华,得奖作《桃姐》亦将在台上映。早年许鞍华出人意表取材社
会新闻,拍出惊悚凌厉的《疯劫》,奠定闪亮招牌,并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多年后,《
桃姐》洗尽铅华,有味地呈现出香港的人情百态,口碑上的成功,证实她宝刀未老,颇有
再掀另波新浪潮之势,这更凸显出,即便是最清淡的故事,香港也能使之格外浓醇。
近来大陆、香港电影犹如一大一小齿轮,仍在吃力寻找扣合点,或许创作者身上的复杂民
族情结,纠葛度并不输所欲讲述的人文变迁。诚然,不见得找到市场和理念的最大公因子
就能圆满收成,电影创作也多不是导演个人理念所能主导……但或许,回归到那单纯不过
的“朴实”,也能是出奇制胜的契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