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新闻] 影展之“外”:金马影展会外赛的历史与内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8-11-01 15:46:15
※ [本文转录自 Golden-Award 看板 #1RsgyJXw ]
影展之“外”:金马影展会外赛的历史与内涵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768
文 / 橘猫
官方竞赛之外,影展常设有会外赛。有时作为绿叶,点缀官方竞赛外的色彩,有时成为多
元观点的探照灯,将光线照向未受主流垂爱之处。提到会外赛,影迷的直觉反应或许是费
比西、奈派克,除了这些知名会外奖,“会外赛”还有更多可能。
一年一度的金马影展是台湾年度电影盛事,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执行长闻天祥,在讲座
中为观众介绍会外赛的奖项定位,不仅分享会外赛在金马的现况,更透过在台湾办理会外
赛的经验,细数其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美妙效果。
编注:费比西奖(FIPRESCI Prizes),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Presse
Cinématographique的缩写,又叫国际影评人奖,由国际影评人协会颁发,协会成立于
1930年,目前拥有超过60个国家的会员。多年来,协会与世界多个影展合作,在影展正式
奖项公布前,颁发由协会自组的评审团所决定的费比西奖。
编注:奈派克奖(NETPAC Award),由亚洲电影促进联盟(Net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Asian Cinema,缩写即NETPAC)颁发,以促进亚洲电影发展为己任,目前在24个国际
影展设有奈派克奖,包括釜山影展、鹿特丹影展、多伦多影展等。
会外赛,顾名思义,是影展官方评审团之外,另由其他评审单位所评选的奖项。为何要有
会外赛?闻天祥首先论述影展方举办的缘由,除了影展单位与会外奖双向的“影响力加乘
”,“观点”是他在思考会外赛时更注重的面向。竞赛的评审方式,多是经由影展官方聘
请评审团进行评选工作。评审团的组成与评审方式,不论是表决方法(讨论决议或投票积
分)、开会形式(线上讨论或面对面讨论),都大大影响一个奖项最终的样貌。而在专业
、严谨、通常具威信的官方评审团之外,闻天祥好奇的是,一个影展能不能表现出不同的
观点?
为了完整阐述“观点”的意涵与效果,闻天祥介绍他在进入金马执委会之前,曾经策划的
两个会外奖项,这些奖项皆与当时的环境有关,最后也在不同的土壤生根发芽。
首先,是2004年在台北电影节首办的“媒体推荐奖”。当时,闻天祥接手台北电影节不久
,透过两届的时间摸熟执行面的层层关卡,开始有余力思考影展定位与影响力。他回忆,
当时的台湾电影产业被评为“跌到谷底”,他却看见明明有许多强健有力的作品等待被发
现。在此思考脉络下,闻天祥希望找到一个方式让优秀作品有更多曝光度,便决定从媒体
下手。
2004年,《民生报》、《大成报》尚在,台湾传统媒体仍保有半壁江山。闻天祥邀请每家
报纸的电影线记者组成评审团,想当然耳,此举能增强记者对电影节的重视程度,他们必
须实质消化电影节当年的入选作品。透过这个过程,闻天祥期望能让媒体记者同理他对台
湾电影的期许与感动。不仅是院线片,短片、纪录片、实验片、动画片,这些超出平时报
导范围的电影,都进入媒体的眼界。有趣的是,第一届“媒体推荐奖”得主是蔡明亮导演
的《不散》,闻天祥笑说,蔡明亮那时可兴奋了:“竟然是媒体觉得我拍出当年最好的电
影!”。
第二个奖项,是2007年金穗奖首办的“部落格达人推荐奖”。当年国家电影资料馆馆长李
馆长接纳这个意见,就有了“部落格达人推荐奖”的成立。
透过两次评审会议(召集说明与讨论表决),闻天祥组织起这个别具创意的评审团,期望
能发散出独特观点。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的“部落格达人推荐奖”得主是张荣吉导
演的《天黑》,也就是剧情长片《逆光飞翔》的前身,《天黑》当年在金穗奖不得评审青
睐,正式竞赛并未获奖。当然,观点不分优劣,但透过此机制,无疑把一些来自不同世代
群体的声音传播出去。
会外奖的发想,来自闻天祥参与国际影展的经验,评选工作或许不应由专业影评人或电影
人独占,不同的视野有不同的发展价值。总结这两项早期的会外赛办理经验,闻天祥认为
,关键就是“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作用”。把原有的入选影片在现有资源下,加持更多的
力量与关注,让优秀作品被鼓励、被看见。甚至,从另外一个面向来看,透过会外奖的召
集,来自五湖四海的“评审”们有机会一探影展面纱,日后可能有更宽阔的发展。
回到目前任职的金马影展与金马奖,闻天祥介绍现况下各自的会外奖项。
在金马奖部分,分别有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伯爵年度优秀奖与观众票选奖。闻天祥补充
,会外奖的颁奖时间通常在官方奖项颁布的前一天,透过“赛前风向球”的话题声势,不
但让会外奖可以受瞩目,也让正式奖项在颁布之前,有更多暖场氛围。2017年,杨雅喆导
演就在入围酒会上以《血观音》获得观众票选奖,入围酒会有活动进行,自然炒热影展气
氛,获奖者开心之余,媒体记者当然也乐不可支,借机多拍几张影人得奖照片,方便明日
见报。如何透过时间安排、发挥最大的媒体效益,也是会外奖需要纳入考量的要素之一。
金马影展方面,因为影展本身是综合式的观摩影展,没有竞赛单元,仅有亚洲电影促进联
盟奈派克奖,从金马影展选映电影中挑选适合作品,进行会外竞赛。为了扩大奈派克奖的
推广效果,闻天祥解释,现行奈派克奖的颁奖典礼会与“金马电影学院”成果放映结合。
“会跑来看这些名不见经传学员的电影,应该都是影展影迷中的影展影迷,想必也会对亚
洲新锐电影有更多关注”,闻天祥解释,这也与以往台北电影节颁发“国际新导演竞赛”
得主的逻辑近似,当时会选择接在重要的电影放映之后颁奖,希望让更多观众注意此奖。
“新导演通常默默无闻,只有在电影节里头看过电影的影迷,才会给予得奖者真诚的掌声
。”如何找到“对的一群人”去注意、支持这个奖项,也是关键环节。闻天祥说,他时常
在想,如果影展方已经从世界各地把这些导演、影人邀请来影展现场,要如何让他们能在
这里与影迷产生更多交流、获得更多回馈,就成为让活动产生意义的重要问题。在此思维
下,金马影展成立第一届“亚洲电影观察团”。
闻天祥回忆,2015年,时任金马执委会主席的张艾嘉,参加坎城影展时受到启发,希望台
湾也能有一个让青少年观众深度参与影展的活动,于是请他开办“青少年电影团”。前者
计画开跑后,闻天祥反过来想,如果能给予青少年影迷更多资源,那又要怎么扶植成年影
迷们呢?电影相关的讲堂资源,民间多处开办,忆起以往在金穗奖办理“部落格达人推荐
奖”的经验,他不禁想到,单纯将这些影迷聚集起来,或许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于
是,一个由金马执委会主导,并附属在亚洲电影奈派克奖底下的会外奖:“亚洲电影观察
团”,就此诞生。
寻找影迷,不是要比拼谁的程度高、谁的学历精彩,对亚洲电影有热情自是前提,闻天祥
还希望20位左右的观察团成员由多元背景组成,身分不限,学生、家庭主妇、医生、律师
、电影从业人员,各行各业,只要是有趣又认真的人,都是影展寻找的对象。奈派克奖的
影人来到台湾,这些亚洲各地新锐导演,通常名气不高,自然不受媒体关注,金马影展透
过“亚洲电影观察团”,将来自四面八方的影迷带到影人面前。对于亚洲影人而言,这是
除了映后座谈之外,一个与影迷深度交流的场合。而影迷与影迷之间,也自然擦出特别的
火花。
比照正式的评审讨论,“亚洲电影观察团”作为会外奖项,除了与影人的深度交流,也有
正式的奖项评选与颁布过程。观察团团员在指定时间于试片室先行观赏奈派克奖所有入选
影片,并择期召开评审会议,众人透过各自观点与立场,评选表决出最后得奖的“亚洲电
影观察团”推荐奖。重度影迷的意见,带来另一种审美品味,闻天祥提到近年“亚洲电影
观察团”推荐奖:《路边野餐》、《八月》、《祝你生日刽乐》,以他的观点来看,其实
都是相当有意思的选择,也为奈派克奖的评选开辟出另一条“影迷观点”4。今年“亚洲
电影观察团”迈入第四届,报名人数再创新高,竞争更加激烈,甚至有来自香港与中国的
影迷共襄盛举,显见其知名度的扩展。
最后,闻天祥总结对会外奖的看法,无论是扩大影响力,或是增加观点、扶助更多优秀作
品与影人,甚至是培养专业的电影爱好者,都在于让现有资源产生更大效用。会外奖可能
是内部的想法发酵或是外部的奥援,他认为,会外奖的表现常常取决影展单位与外部单位
个别对奖项的“想像力”。好比柏林影展的泰迪熊奖,规模与声望大到已经可以独立于主
竞赛之外,产出一本影展手册,也是影迷想到柏林影展特色时最直觉想起的元素之一。到
头来,还是要看影展内外如何去协调、讨论出一个别具特色的方向。
每个影展都有自己的特点,金马关注华语地区,台北电影奖则聚焦台湾本土,筹办一个会
外奖项,得先细思期望奖项发酵的影响力生根于何方,如果能找到影展本身与外部单位的
施力平衡点,一个优秀的会外奖项,就有持续办理的可能性。而会外奖带出的影响力,就
有机会参与影展的历史进程,发挥属于会外奖独有的力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