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影闻其详/从赫拉巴尔到私房电影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5-05-11 12:21:54
http://udn.com/news/story/7262/892990
联合晚报 闻天祥
文学的浩瀚,让有人以“襁褓中的婴儿”来形容电影的稚弱。但这个小孩显然长得快又特
别叛逆,不断声张不可取代的个性,也让两界除了水乳交融,更有暗潮汹涌的险峻。
也不是我故意,很多时候真是先看了电影,原著才姗姗来迟。年少时在MTV就被捷克新浪
潮的电光火石给吸引,丝绒革命后更让多部遭禁旧片解冻,唯其耀眼程度甚至教当时新片
都黯然失色,我就这样认识了伊利曼佐根据赫拉巴尔小说改编的《严密监视的列车》、《
失翼灵雀》。2002年首度参与台北电影节策展,又挖出两人八0年代把捷克电影重新带回
国际影坛的《金黄色的回忆》。然后,台湾开始出版赫拉巴尔小说。这也许没有直接关连
,但我终于从影迷变成书迷,赫拉巴尔一本一本看,那种让所有悲伤事物都变得幽默的笔
触,掩不住背后的哀矜大度;贩夫走卒的生命碎片,也可化作时代的明镜。
我曾开玩笑说《严密监视的列车》厉害在能把《美国派》变作《悲情城市》,《失翼灵雀
》则是让政治照妖镜翻个面就变成爱情发光体。赫拉巴尔也可以很田园诗情,例如把他父
母的亲爱与记忆中的啤酒厂变成《金黄色的回忆》,或是在《雪花时节》转身看众生,从
两村为了一头野猪争吵对立的荒谬里,透析世故。我一点都不意外伊利曼佐老来才肯拍《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唯有参透了镜花水月,才能更靠近作家故友的心灵世界。
不过赫拉巴尔对捷克电影的启发和影响,比我原本想的更为广泛。在《严密监视的列车》
夺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前,他众多慧黠的短篇就已教年轻新锐前仆后继了,被选为捷克
影史百大的《底层的珍珠》之所以灿烂夺目,正是作家的启蒙,加上五位年轻导演生猛影
像的结晶。而当年因篇幅有限而挤不进去、只好以短片形式各自独立的《无聊的下午》、
《旧货店》,水准也不遑多让。
无论对文学或电影界都较陌生的《温柔的野蛮人》,其实是一阙写给友谊与创作的遣悲怀
,请出最会拍赫拉巴尔的导演伊利曼佐来饰演作家,也算是有情的致敬。《天使般的眼睛
》虽然无法企及大师境界,却也透析出小奸小恶中的乐天。
10部赫拉巴尔小说构成了5/15-28于台北光点举办的“2015台北文学.阅影展”的主结构
。这回影展的另一趣味,也是首度尝试,则是拉了骆以军、吴明益、刘梓洁、黄丽群四位
作家“下海”,表面上要他们招认电影对写作产生的影响,其实更好奇创作之间的撞击与
鼓舞,结果逼出了《欲望之翼》、《暴雨将至》、《穆荷兰大道》、《切腹》四部杰作。
开幕则请德国文豪席勒压阵,《二姊妹的情人》并非作家生平的流水帐,在猗狔的情事外
,还善用阶级、性别与书写,吹皱了满池春水。
文学与电影,铁定还会继续纠缠下去。不用怕越俎代庖,他们各自的光芒,足以映照彼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