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秘密与谎言

楼主: infero   2013-07-21 16:57:43
我并不特别喜欢《秘密与谎言》,
但这部电影实在没那么简单,
而且麦克李绝对不是一个不太在乎画面的人,
或以原po用语是“不以构图取胜”。
(虽然原po用“构图”,但推文提到颜色,我想指的应是画面整体)
他拍写实题材、中下阶层生活,
或许会被贴上“纪录片”这类标签,
但不代表就是如实拍摄,
相反地,他是唸戏剧出身,跟纪录片无关(唯一有关的是个伪历史纪录片),
影像的所有构成都经过精心设计,
企图扣著剧情走,但不喧宾夺主,
以期建立观众对这些角色、乃至这部电影的“感觉”,
简言之,他是很风格地经营写实题材。
用他自己受访的话来说:
"I make very stylistic films indeed, but style doesn't become a substitute
for truth and reality. It's an integral, organic part of the whole thing."
对于这样的导演,
我们无法用拍得好不好看去评价,
因为他不会刻意拍一堆好看却破坏观众入戏的画面;
至于有没有如实再现,
我没去过英国,无法作判断。
对我来说,
比较恰当的评价方式,
还是回到影像是否扣著剧情走,
是否确切、不突兀地引导观众情绪。
故事主轴是遭弃养多年的女儿主动寻找生母,
生母如今有另外一个女儿,
(弃养的大女儿是黑人,没弃养的小女儿跟生母一样是白人)
故事也旁及生母的弟弟及其妻子,
生母跟弟弟的妻子有芥蒂。
主要场景有三:
生母的家:生母是工厂女工,女儿是清洁工
     家境贫穷,屋子破旧、杂乱、狭窄,墙面带花纹
弟弟的家:中产阶级,丈夫是小有成就的摄影师,但夫妻会吵架
     场景较不杂乱,但多面墙壁是阴冷色调
     经常带到网状铁窗、卷曲的窗帘,卧房的墙面有花纹
弃女的家:几乎以黑白构成,墙面无花纹
     弃女从头到尾都穿黑衣,职业是验光师
     因为她是最在乎真相、拒绝秘密与谎言的人
从以上这些简单的描述,
可以大概推敲场景跟角色状态的关联与功能,
进而形塑观众对这些角色的感受;
如果观众感受到的是杂乱,
或许这是电影试图传递的,
因为这些人心乱如麻、生活乱糟糟。
但说“杂乱”也太轻忽麦克李御用摄影师Dick Pope的功力,
整部片经常用门“框”住角色,
框出角色的困境。
http://i.imgur.com/OJfIRmN.jpg
这张是生母第一次接到弃女电话,
吓坏了,挂掉电话,听见电话再度响起,
十足惊恐地往电话方向走去的画面,
她将从摄影机后方、由右进入这个被诸多线条框住的狭窄牢笼;
全片镜头几乎都跟着角色动作,多为平视,
这颗着力较深的低角度、微微仰视的镜头,
显得十分有力却也不轻易被察觉,
足以默默引导观众感受此一抉择的艰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画面中央很显眼的亮黄色背心是小女儿的工作服,
仿佛替代小女儿在场,
具象化母亲担心认了大女儿、小女儿会不高兴的疑虑;
画面也稍稍带到门口,小女儿刚跟她吵完架,夺门而出,
这些看似简单的演员走位、物件位置,
都加强了这个框的蕴藏力量。
相对下,弃女在家很少被框住,
印象所及只有三次:
一次是她跟朋友坐在窗边聊天,
若有所思的她,内心犹豫该不该寻母;
一次是她鼓起勇气打电话给生母却被挂掉,
起身走入门框内,再走出重打;
一次是生母要了她电话后就挂掉,本不抱期望,但生母自己打来,
她从浴室门框内走出接电话。
这些简单的演员走位,搭配画面的关联,
必然是一连串精心思索(到不露痕迹)的结果,
麦克李曾说,他无法不在拍摄现场进行创作,
影像必须跟他的演员、剧本是个整体。
再来是颜色,
或许是这部片最有趣的部分;
前面所提主要是单一画格、单一段落的设计,
但高明的导演能做出有机、整体、有脉络、有节奏的安排。
红色跟绿色经常出现,具有关键功能,
得先强调,我并不企图界定片中颜色所代表的某些象征意义,
它们是开放的,观众也可自行诠释,
我的取径是:颜色会影响观众心理,进而形塑某种感觉;
而麦克李是在这个机制下玩他的色盘,
同种颜色在浓淡、冷暖、明暗各种调配下产生的色谱,
暗自镶嵌在影像里头。
红色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希望、雀跃、热情,
相对下阴暗的蓝绿色则比较绝望,
但同时相近的草绿色则有朝气的感觉,
但这些都不是绝对,随着调配不同而变化。
电影的颜色运用太复杂了,
在这边只以最主要的叙事线部分作说明
--弃女找生母,找到,几次会面,到参加生日宴会之前,
颜色表现在衣服、布景、色调等环节:
1.
弃女找完领养中心的人后,
下场戏是生母跟小女儿在家里的对话,
从这时起,生母成为弃女寻找的对象,
是希望、热情投射之所在,这时生母穿起白上衣、红裙,
成为一个较突显的角色;
更故意的是,生母把脚抬到桌子上,
对小女儿说,看我的小腿多美,以前是选美小姐等等,
这段话跟后面情节无关,但除了围绕她的性格搞笑外,
真正目的恐怕是隐微地引导观众望向她的红裙,
但这红色仍不明显。
http://i.imgur.com/ovujLII.jpg
2.
接着弃女去查资料,
绿色的入口招牌、红色的书架都很醒目,
当她找到地址,决定开车去瞧瞧时,
就连开车的过场镜头,这种随便拍拍可以了事的画面,
都闪过两台红车、一台红色公共汽车,
这是巧合或故意?英国很多红色车子吗?
我不敢说,毕竟实景拍摄太难控制,
但弃女去领养中心那段,
她旁边就有一台很小、不起眼的红色公共汽车模型。
http://i.imgur.com/IV54MVa.jpg
3.
弃女开车到了生母家门口,没走入,
弃女坐在车上的画面里,背后有个红色的门,
而她的视线望向生母家的蓝绿色门。
http://i.imgur.com/impZDqK.jpg
http://i.imgur.com/DiIetcM.jpg
4.
小女儿接到一通没出声的电话(很可能是弃女),
这时,生母穿的还是白上衣、红裙。
5.
生母跟小女儿吵架,
这时生母换穿红上衣、花裤,
服装上的红色升级,为接下来的转折作了视觉铺垫,
接下来的发展是:生母接到弃女电话,并在稍晚鼓起勇气约见面。
http://i.imgur.com/SmNMrr4.png
6.
第一次见面约在火车站,
两人错身而过时,前景穿过一台红色公共汽车,
英国红色公共汽车多吗?
或许是,但“巧合”多到值得怀疑。
在空无一人的咖啡厅见面,
背景有几株种在红色盆子的仙人掌,
色调暗淡,也配合这场戏的情绪。
(比较重要的是跟第二次会面产生的巨大落差)
弃女开车送生母回家这段对话,
画面甚至从黑色方向盘前方的一块小红色块开始。
7.
第二次见面在满座的餐厅,
背景有茂密的植物,有个远景可见大块亮红色块;
最有趣的是生母穿着蓝绿色的毛衣,
照前面逻辑铺陈,这段或许该是更明亮一点、更热情一点的红,
但用的是有点阴冷(颜色跟生母家门口、之前穿的蓝绿色服装色谱相近)
却予人温暖触感的衣服。
http://i.imgur.com/jmHcwKf.jpg
这点得回到麦克李的创作观点来看,
虽然《秘密与谎言》是个和解戏码,但麦克李骨子里还是比较悲观,
尽管他才拍完愤世嫉俗至极的《赤裸》,
仿佛在那片吐光毒液,转而在这片极度温情,
但他不会落入天真,不相信人性忽然大转弯,
这种阴阴的色调是必要的,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主调,
所以收尾看似明亮,但画面仍有一些脏污,
片尾cast仍是较阴冷的绿字,音乐也不雀跃;
但另方面,这部片并不放弃希望,纵使遥远、艰辛,却值得努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红色色块落在背景角落,
如车子、房屋、弟弟家的挂画等微小物件。
http://i.imgur.com/WJtWHvw.jpg
(在弟弟说出片名题旨时当背景,红虽黯淡,在一片冷绿衬底下醒目)
另外毛绒衣料的触感也跟弃女的养母房间里的床相近,
让两个“母亲”产生些许关联。
http://i.imgur.com/rHMYlX1.jpg
8.
接着是气氛诡异的第三大段会面戏,
虽然相谈甚欢,却发生在弥漫阴森红光的酒吧,
预示著关于生母的红色所能带来的最大威胁
--她将邀请大女儿(谎称是工厂同事)去参加小女儿的生日宴会。
http://i.imgur.com/urZ4Nrg.png
→ prc:当然他有两场一镜到底的镜头 除了前文说的部份 1.162.84.102 07/19 00:42
→ prc:还有一颗是在烤肉那边 但我自己不是很喜欢那边 1.162.84.102 07/19 00:43
→ prc:的构图 因为好像摄影机的位置有人坐一样 1.162.84.102 07/19 00:43
→ prc:而且这场戏又不像前一场母女初碰面要凝聚张力 1.162.84.102 07/19 00:44
→ prc:目前想到的大概是这样子 1.162.84.102 07/19 00:44
接着谈谈生日宴会上的这场烤肉戏,
原po认可母女第一次会面的长镜头有凝聚张力的功能,
却不认可烤肉这场戏的五分钟长镜头,
在我的理解里,这颗镜头既在凝聚张力、也有消解,功能复杂得多。
借用希区考克的语汇,
这是一个“餐桌炸弹”的紧张戏,
只是炸弹不在桌子底下,
是坐在椅子上一身黑、格外突显的“不知名访客”(大女儿),
她是生母的秘密,餐桌众人不知她是谁,
但观众知道,也知道秘密可能随时引爆。
http://i.imgur.com/mEf36e4.jpg
宴会的主人、女主人(远端)忙着张罗食物,
食物还没上桌前,餐桌众人找话聊,小女儿(右二)一直好奇这个神秘黑女是谁,
很快就主动攀问,这时生母紧张了,主动转移话题,
然后她采取逃避策略:帮众人端食物,
放著未相认的同母异父异肤姊妹不停互问背景,擦点炸弹的火苗;
但是当食物上桌,小女儿的嘴巴顾著吃、不再问,
生母走回餐桌坐下,男女主人加入,
火苗仿佛熄灭殆尽,宛如和乐融融的一家人,
台词甚至近乎玩笑地说:it's a real communal thing, eating. XDDDD
但接着张力又被挑起,
当大女儿称赞女主人有个漂亮的房子,
这激发生母对女主人的不满,她的表情露出变化,
所以当女主人反问大女儿住哪,生母不甘示弱地说她住多好的地方,
但这又擦撞谎言,因为她住得离生母的工厂太远,
于是生母拉尖声音力图圆谎:“她开车!”
其实还很长,但我懒得打了...
简单说,主要角色间的矛盾与心结,
在这些非常生活的对话与互动里,暗潮汹涌,
镜头几乎没动,也没切换,让观众自行浸入(如原po所说,仿佛坐在椅子上),
但这颗炸弹几经擦碰,始终没爆,延至下场戏才爆开,
令这场烤肉戏宛如火山爆发前的“微感地震”。
试想,这样一场戏倘若不以单一长镜头酝酿,
就无法展现这场“微感地震”迅速袭来、又迅速散去的妙处,
以较常规的远中近镜切换,
也比较武断用力,不够生活感。
(但接着的爆开戏就是数个背景凌乱的短促脸部特写)
不过,虽然秘密没有爆开,
麦克李还是调皮地给我们一些“爆点”,
他让角色在最后拉炮,不但戏谑地回应希区考克的炸弹说,
也将愉悦氛围拉到更高,直通下场切蛋糕戏,
为接着急转直下的秘密与谎言连环爆做出反差。
以上简单说明这部片的影像构成,
麦克李的颜料来自现实,却是风格地作画,
尽管有时因为实景不易掌握,
比起古典好莱坞片厂那些用色高手(如Douglas Sirk)还差一截;
例如在他最风格化的写实作品《赤裸》,
尽管场景设计Alison Chitty(也是本片的)希望抹去任何红色,
来契合这部片的彻底绝望,但成品仍有一点点可惜。
不过在风格化与写实性的拿捏上,
他已是当代执行最好的几位了。
对于这样的导演,
倘若观众没有察觉他在形式上的操作痕迹,
或许就是他最大的胜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