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抽象动画大师 Oskar Fischinger

楼主: amoebaba719 (阿米巴巴)   2017-06-24 04:39:17
不知道抽象动画相关能不能发在这个板上
因为GOOGLE小游戏而去查了Oskar Fischinger的作品
An Optical Poem (193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ey7m6YePo
看到这个影片后,第一个想法是“干~他没有AE可以用啊!”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Oskar Fischinger
影像与音乐的化学反应让我立即陷入深深的感动中
后来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有关他的中文介绍比想像中的少
想说都查了就顺便整理分享
不是太专业,还请多多指教,若有错误之处也烦请板友指正囉!
以下正文开始。
Oskar Fischinger(1900-1967)
生于德国黑森州一个叫做Gelnhausen的小镇,是位抽象动画师,同时也是制片与画家
虽然生于德国,但由于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纳粹干涉迫害现代艺术的缘故
导致Fischinger无法继续留在德国,而是转往美国好莱坞寻求发展可能
这里小小的离题一下。
1937年,也就是希特勒掌权4年后,纳粹政府在慕尼黑举办了两个大型艺术展
分别是
“大德国艺术展(Große Deutsche Kunstausstellung)”
“颓废艺术展(Entartete Kunst exhibition)”
当然,后者只是作为衬托前者的用途罢了。
Entartete这个词语被19世纪心理学家拿来形容偏差行为与临床上的心智异常状态
之后也陆续用在医学、生物与人类学等领域
生物学的部分我查到的是描述细胞的异常生长
例如说癌症成因之一的rogue cell突变失控,就会用这个词汇
前者以展出希特勒批准,所谓“官方认可”的艺术品作为手段
作品风格趋向写实,内容包括士农工商、风景建筑等
塑造出一种英雄式、理想、肃穆端正的形象,借此统一文化意识形态
并倡导雅利安(Aryan)种族的优越性。
艺术之于纳粹政府是政权巩固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193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后,即派戈倍尔(Paul Joseph Goebbels)任职当时的
国民教育与宣传部(Reichsministerium für Volksaufklärung und Propaganda, RMVP)
部长,将音乐、艺术、戏剧、文学、新闻、广播、电影等七大文化领域列为控管对象
要求艺术家的创作必须反映纳粹哲学、教化国民走上正道
至于后者,则是以掠夺没收、损坏诋毁等肃清手法
将那些违反纳粹理想、颠覆传统美学框架
尤其是针对社会现况予以批判的作品通通贴上
“堕落败坏、荒谬疯狂、背离德意志”的丑化标签后,公开展出供众人唾弃
这波艺术肃清的受害者,其精神内涵不外乎带有
“反战、反政府、反社会、反阶级、反传统、自我主观意识”等
“突破、变革、叛逆”的色彩,在纳粹眼中正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潜在因子,必须消除
以免对政局的稳定造成影响
除此之外,一次战后《凡尔赛条约》造就德国经济大衰退
也让当时的德国充斥排外氛围,借由纳粹与伪科学家的文献操作,揉合反犹情结
让现代艺术成为民众仇恨情绪的出口
一想到这些作为距今还没超过一百年就觉得很可怕,短短几十年间似是有所改变
又或是在看不见的角落不断重复上演着历史。
从这个颓废艺术展的纪录片中可以观察到,展场陈列简陋、动线拥挤,画作歪斜摆放
这也是种策略,增强现代艺术与负面形象的连结
展场中最著名的一面墙上,还涂写着
“Nehmen Sie Dada ernst! Es lohnt sich.”
(Take Dada seriously! It is worth it)” 的嘲讽标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QE4Ld1mkoM
好,拉回正题XD
在1922年,Fischinger发明了切蜡机(Wax-slicing machine)
这台机器后来替Lotte Reiniger的卡通片
“Die Abenteuer des Prinzen Achmed”做出了背景
Die Abenteuer des Prinzen Achmed (19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G71sTbRgE
影片中那些流动的抽象怪物图形就是运用切蜡机制成的效果
Fischinger把颜料、黏土、蜡混合捏塑成条状物后再切切切
当中剖面纹理变化接合起来就会有种流动感
这一系列的测试影片Fischinger将其取名为“Wax Experiments”
可以用底下这个Strata-Cut animation的影片辅助理解
Wax Experiments (1921-26)
https://vimeo.com/54587174
Strata-Cut anim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DOyP3_LnU
Fischinger会想用这种方式创作,
主要是受到了Walter Ruttmann作品“Lichtspiel: Opus”系列的影响
Ruttmann利用玻璃媒材做为逐格动画的背景基底,不厌其烦地绘制、拍摄、抹除
一幕消逝之时另一幕随即绽放光彩,这也是Ruttmann的第一个抽象影片系列
Lichtspiel: Opus I~IV (1921/1921/1924/1925)
https://vimeo.com/42624760
https://vimeo.com/42675987
https://vimeo.com/42681805
https://vimeo.com/42685882
1927年,遭遇经济困难的Fischinger为了避开债主,悄悄离开了慕尼黑
徒步走了350英里来到柏林,他把这段旅程途中的遭遇拍摄记录下来
之后剪辑成“Munchen-Berlin Wanderung (Walking from Munich to Berlin)”一片
Munchen-Berlin Wanderung (1927)
https://vimeo.com/54587466
到了柏林,Fischinger向亲戚借钱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
直到1928年,28岁的他受Fritz Lang所雇,替科幻片“Woman In The Moon”做了特效
(应该是火箭发射那边)
可以看看距离登月前的40年人们对火箭科技与太空环境是如何想像的,我觉得好可爱。
Woman In The Moon (19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lUvA0PqKI
Woman In The Moon这部片也是有很多好玩的小地方
除去以日常装扮上太空这种忍不住想吐槽的桥段之外,其他细节如:
发射时斜躺以降低G力影响、多段式火箭结构等
以现今的角度而言,也算是预测命中啊!
难怪这部片后来会被纳粹禁播,毕竟和当时的研究机密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XD
又跑题了回来回来。
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后
Fischinger开始研究炭笔动画(charcoal-on-paper animation),并将其配上了音乐
这时期的作品就是有名的“Studies”系列
一共有12部,算是他人生中一个满大的转捩点
这些影片在商业上取得莫大的成功,除了在欧洲戏院上映之外,也外销到美国和日本
Studie Nr. 5还被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s)买下版权
Studie nr. 5 (1930)
https://vimeo.com/ondemand/38310
Studie nr. 7 (1930-31)
https://vimeo.com/ondemand/29491/117454916
Studie nr. 8 (1931)
https://vimeo.com/35735682
其他商业作品包括
替菸草品牌Muratti与某广告商做的短片“Muratti Marches On/Muratti greift ein”
替某广告商做的“Kreise (circle)”
“Komposition in Blau (Composition in Blue)”则是期间的自我创作。
Komposition in Blau在美上映获得的观众反响不错
派拉蒙影业(Paramount Pictures)遂邀请Fischinger至美国发展
于是Fischinger在1936年离开了德国
Muratti AD-Muratti Marches On/Muratti greift ein (19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2Fqvvuc6s
Kreise (1933-34)
https://vimeo.com/55181698
Komposition in Blau (1935)
https://vimeo.com/183833066
但是Fischinger在派拉蒙影业的发展并没有想像中的顺利
他制作的短片“Radio Dynamics”因为色彩方面沟通不良的缘故
无法依原定计画放入“The Big Broadcast of 1937”这部片中
Fischinger愤而离开了该公司。
这部短片在1943年,借由Hilla von Rebay的协助,才得以重回Fischinger手中
经过重绘与色彩补正后,改名为“Allegretto”,并成为Fischinger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Allegretto (1936)
http://www.nicovideo.jp/watch/sm4981225
1937年Fischinger(Metro-Goldwyn-Mayer, MGM)创作了“An Optical Poem”
(也就是文首那部),但这并未替他带来太多利润
此外,迪士尼经典动画“Fantasia”,其实与Fischinger也有段缘分。
Walt Disney自1935年看到Len Lye的作品“A Color Box”后
就对这种实验性的抽象动画产生了兴趣
1938年时得知Fischinger的存在后,便将他聘请到迪士尼
担任Fantasia D小调触技赋格部分的动画设计
但后来Walt觉得Fischinger的提案不够具象亲民,遂更动了他的设计
于是在1939年,该动画片段都还没完工,Fischinger就先从迪士尼公司走人了
(当然会很生气啊XDDD 可以体会他的心情)
但在成品中仍能看到Fischinger带来的影响
Disney's Fantasia (1940)
https://youtu.be/r7gLlIv4ito?t=7m40s
1950年,Fischinger制作了一系列Muntz TV的动画广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LnjytVux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i6VhnQkw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h5z_Fflsbs
由于对影片这条路感到失望,晚年的Fischinger将创作重心转为油画
“Motion Painting”成为他最后的一支影片系列。
话说在1940年代末期
Fischinger发明了Lumigraph,简单说明其实就是戳戳戳+打灯XD
http://i.imgur.com/WhWy9a4.jpg
这个装置需要多名操作者共同操作,一个人负责戳框架里具有延展性的屏幕
(屏幕大小受限于操作者的身体条件)
另外的人负责打光
由于手戳下去的地方会成为突起点,令打在屏幕上的光产生变化
加上手速快慢形成的律动,造就各种有趣的视觉效果
也可以搭配音乐拨放,创造出多样的可能性,这项发明在1955年得到专利授权
Lumigraph的影像效果
https://vimeo.com/13787280
这种想法有种又简单又困难的矛盾感,你可以从底下那篇文章得知
一开始Fischinger甚至是拿旧床单来试验
http://www.centerforvisualmusic.org/WritingLight.htm
但Lumigraph不只有停留在戳戳床单打打光这么简单而已
它的概念到后来发展成互动媒体和多点触控,瞬间高级了起来XDDD
果然灵感就在生活中,只差有没有发现并实行而已啊~
以上是我的不专业整理,感谢阅读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