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的满族人基本上汉化了,满族人也有人改姓金,常见的满族姓氏为:
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
歌手那英就是满族人,
朝鲜族人和汉人的名字是一样的,姓金的偏多,也有姓郑的。
回族人多姓马和白,也有姓铁的。
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人,以及藏族人还保留他们自己的名字,很少用汉族姓氏。
※ 引述《wayne723 (阿冠)》之铭言:
: ※ 引述《keku (云破月来花弄影)》之铭言:
: : 先暂时跳脱原民身份 不要导入任何情绪
: : 我们不妨先用汉族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汉名"这件事
: : 自古以来任何非汉外族取汉名 原因不外乎是:
: : 1.让汉人容易了解
: : 2.方便交往汉人社会
: : 3.融入学习汉文化
: : 4.积极汉化
: : 这四点依序为深入汉文化的程度 全部都做到的民族最后大都完全汉化 以华夏中国自居
: : 我们当然不需做到第四点
: : 不过!!!!
: : 前面两点的原因 应当是有益无害 不该也不会影响族群认同
: : 从古代的昭武九姓到现在旅居台湾的老外
: : 从匈奴王刘渊、安禄山、郎世宁到现代的谷月涵、薄瑞光、陆克文 都是一样情况
: : 中国史书上只有不会说汉语的外邦人 才会有一长串的音译名字
: : 一个汉名纯粹就是在汉语为官语的社会中 有一个在汉人社会的标志
: : 是否影响自己族名与族内的身份识别 存乎一心 跟汉名完全无关
: : 利玛窦写给罗马教皇的署名当然还是"Matteo Ricc" 不会叫"利玛窦"
: : 汉人不会因为"汤若望"这名字太古典 就不尊重他背后代表的先进欧洲文化
: : 我们虽然没有原生的文字 但现在有了拼音字符 一样每人都能有一个道地的族名
: : 既然 1.官方语言是汉语 2.我们除了族语也学汉语长大 3.汉语也是和他族共同语言
: : 那么 户口登记中式汉名当做身份标记 给汉人称呼 在该语境下的处理并无不妥
: : 例如"张惠妹" 一个道地的汉名对汉人来说
: : 可以很轻易地知道什么场合适合称呼她“张女士”、“惠妹”或“阿妹”
: : 到她家作客也轻易知道如何用汉语尊称其双亲长辈 动机就是这么单纯
: : 完全无损她对自身文化认同 不碍世人尊敬她骄傲的血统 族内交流依然称呼她"Amit"
: : 就像很多人会取个道地的英文名字一样 多元文化的世界 人们身份识别自然很多
: : 但不会因此就是弱化原生文化的表现 应该用更开阔的心态才是
: : 我认为开文的大大点出一个很重要的一点 即 纯汉字姓名没有"回不回复"的命题
: : 除非汉文化或汉字是我们南岛语族发明的
: : 我们应当恢复的是延绵传承的族语名字以及民族认同 以及在汉语之外的母语根植
: : 这些东西都在族语的语境足以表达 完全不需要在"汉人识别的汉字姓名"作文章
: : 所以 户口名簿上的汉名要依照汉人姓氏习俗还是族名音译 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 : 跟有没有民族自信、外人是否尊重、族语是否承袭 一点关系都没有
: : 并非有个汉名就是臣服大中国主义 这反而会让我们的文化永远陷入更狭隘的世界
: 当初原住民取得汉名时,常常有兄弟姐妹取得不同汉名姓氏,结果造成日后明明同个家族
: ,却因为汉姓而变成不同家族,也因为在汉人主流社会影响下,原住民常常举办汉姓的宗
: 亲会,而原本的家族系统几近崩溃,最明显的就是布农族,他们有传统的氏族,但在当时
: 取得汉名的时代洪流下,传统的氏族已经几乎瓦解。
: 认为汉名可以使汉人更加了解原住民的个人,但为什么是要方便汉人了解而改变原
: 住民的姓名?这跟取个英文名字让外国人认识的最大不同是,汉名是被深刻烙印在身分证
: 及户口名簿还有各个证件,当用汉名可以毫无障碍生存在这个社会时,传统姓名就很容易
: 渐渐被遗忘,甚至仅仅是一个“部落通行证”,假如今天汉人及原住民的立场相反,不知
: 道汉人朋友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