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巨人终究远行──谈钟肇政与他建立的台湾

楼主: vikk33 (陈V)   2020-05-17 16:21:13
巨人终究远行──谈钟肇政与他建立的台湾文学
https://reurl.cc/kdojkd
如果要在一百年来台湾新文学中选择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钟肇政——这位跨越语言
限制,终生创作不倦,更从来不只考虑自己,而是在有限的资源下,持续串连、引领本省
籍作家走出白色恐怖阴霾,在战后震天价响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浪潮中,坚定地举起台
湾文学、客家族群的旗帜,确立“台湾文学”的存在,可以说是毫无悬念与疑虑的代表。
钟肇政之所以重要,在于作为创作者的他,就文学书写的质与量方面都树立了当前作家很
难突破的障碍。他记录台湾人生命故事的大河小说《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等
作品;他在《文友通讯》与担任编辑期间如何突破结构限制、阻碍,以一己之力串联、唤
醒本省籍作家的写作热忱。如果我们要说,钟老的生命历程与台湾文学发展高度相关;事
实上,其实是因为有钟老的行动与实践,才让台湾文学得以是台湾文学。
应该才是比较公允的说法。
出生于1925年日本统治时期的钟老,毕业于淡江中学、彰化青年师范学校的钟老,几乎一
辈子都担任小学教师的钟老,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对于现代文学的喜好。然而,回顾他在文
学创作上的成就,我们却可以吊诡地说,无法完全专心于文学创作的钟肇政,可能是台湾
文学最幸运的一件事。
这个妄言可以从个人、社群与体制三个层面来看:钟老自1951年发表第一篇文章〈婚后〉
,到1961年在《联合报》连载第一部长篇小说《鲁冰花》,十年的笔耕既是从日文跨越至
“国语”的修炼,更是一段从素人到作家、在当时以外省籍作家为主流的文坛中争夺话语
权的过程。
另一方面,我的朋友朱宥勋也曾经在〈因为钟肇政不只想到他自己〉这篇文章中,注意到
钟老在《文友通讯》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换言之,钟老不只看自己,更清楚地意识到社
群的重要性,透过书信、转介,让更多有意创作文学的台湾作家可以冒出头来。
钟老这样子从接棒《台湾文艺》到主持《民众日报》副刊,协助邀稿、改稿、刊登一条龙
式的服务其实与当年主持《台湾民报》文艺栏的赖和(1894─1943)如出一辙,都是用自
己一个人的力量组织整个台湾作家的书写队伍。
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被称为台湾文学之母的钟肇政之所以与赖和齐名,绝对不只是因为他
们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者,更是一位组织者,是将整座岛屿的文学使命扛在肩膀上的行动家

几年前我曾经在朋友的介绍下拜访钟老,并向他提及自己年少时也曾经是想要从事小说创
作的文青,只是已经中途脱队了。没想到,当时钟老却用了让我有些吃惊的语气与声量,
告诉我应该要坚持,要继续写下去。
或许,几十年前的他,就是这样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钟理和、叶石涛等徘徊在创作幽
谷的同志与伙伴吧!
所以我们不用怀疑,钟老一生最爱的就是文学。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毕生书写、翻译超
过2千万字的钟肇政,从来就不是一位出世的文学家。他没有在解严前后台湾民主化浪潮
的发声与反抗中缺席,而是努力想要让台湾、客家拥有一个被承认、肯定、值得光荣与骄
傲的位置。20世纪的钟老是客家运动“还我母语”的健将,是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第一
任的理事长;21世纪的钟老,面对教育界保守势力的反扑,依旧坚定台湾、文学的立场,
要求将台湾新文学纳入课纲、强化台湾新文学教材。
我们必须直言,钟老与李魁贤、林亨泰等元老级作家于2017年的呼吁,确实是目前台湾文
学体制化近30年的“未竟之业”。因为从“不能说”到“可以写”,现在则是“能够学”
却只能“有限制的教”。台湾文学“正常化”的目标并没有完成,至今仍然是一个悬宕的
半完成品。
而台湾文学的巨人终究远行,自此离我们而去。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将目光转移至毕生同样投身台湾文史、最近才刚逝世的诗人赵天仪(
1935─2020),我们将会讶异:同样见证台湾近代史,同样为台湾文学创作与体制化劳心
劳力的两人,竟然会在高度政治化的台湾社会当中,受到相当差异的关注与重视。
历经台大哲学系事件、排除困难在静宜大学推动台湾文学系的赵天仪,个人全集始终未能
付梓。相反地,钟肇政则因为桃园市政府(包括原县政府时期)的重视,早于1999年就以
多达38册的规模出版了《钟肇政全集》,日前也已经由钟老次子钟延威先生负责全集重新
出版的修订工作。
桃园市政府不仅将每年度的文学奖征选定名为“桃园钟肇政文学奖”,更将原本只是附属
于客家文化馆的“钟肇政文学馆”,以修缮故居的方式扩大为“钟肇政文学生活园区”,
结合周遭武德殿与龙元宫、龙潭大池等文学地景,成为桃园市民共同拥有、记忆的在地文
化资源。
当然在此并非武断地将文学创作者的不同生命历程进行比较。但是透过钟老的生命故事,
我们可以也必须理解的是:文学创作终究不是政治,但文学体制化却不可能不受到政治的
介入与影响。事实上,正因为台湾文学体制化的“不完全”,才会致使作家的“被看见”
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与干预。
台湾新文学运动从一百年前开始萌芽,一路来有太多醉心文艺的人投入笔耕行伍。只是我
们不得不承认,能够像赖和、钟肇政、吴浊流一般具备行动力、号召力的作家屈指可数,
但巨人终究远行,我们无力抵挡的最后还是时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