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M文推坑(文章代码#1CbXtnxJ)才找来看的,觉得是好书,但是好硬好难读啊。
写个精华摘要,让想找来看的人阅读门槛可以降低。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1980年代走红的历史学者,他称自己的史观为"大历史观",他主
张历史的分析重点在于当时社会的文化结构,历史人物的生涯作为、善恶忠奸和历史事件
的演变都只是众多结构因素累积发酵的结果。其实这种态度和"时势造英雄"很接近,只是
因为它探讨的是明朝中衰史,所以观点更为消极。他认为历史舞台上的人物只是一个角色
、魁儡,任何人坐上那个位置,做出任何尝试,结果都会是一样的。
黄在卷尾语这么写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表面上明帝国四海升平,无事可记,但实
际已经走到发展的尽头。不管皇帝、宰相、将领、文官、思想家是积极作为还是消极无为
,都只有悲剧结局。"
<万历十五年>共分成七章,每一章设定的主角分别是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海
瑞、戚继光、李贽。但如果把前面的结论当成阅读目标,就会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真正的
主角不是这六个人,而是在大小事情中,和这六个人站在对立面的实体,文官集团。
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我认为全书的精华在ch.3,因为这一章有对文官集团最多且最直接的
描述。
这一章陈述,文官集团先前以道德礼仪反对万历皇帝立三子,常洵为太子,于是万历开始
用长期怠工来报复文官集团。不执行文官的升贬职和各种礼仪式,这两项动作是激励文官
集团的唯二方法。随着意志长期不能发挥,文官集团也开始消极敷衍,然后变成内斗和贪
腐,最后整个崩溃。
有趣的是,道德、礼仪正是明帝国作为农业文明帝国成本最低,最稳定的统治法门。道德
和礼仪的卓越统治效果,来自它要求对象去压抑个人的利益和意志,也就是相忍为国,这
让拥有庞大人口的帝国,可以从上到下黏合在一起,只是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个黏合剂,
最终也让整个社会停止转动,进而凝固窒息而死。所以这一章,也有假设性的构想,如果
明帝国是以法治精神立国,那最一开始的立新太子问题,其实可以如何被轻易解决。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黄真正关心的问题和他的原生背景相关,做为1920年代出生的华
人,黄的疑问是,中国文明相较西方文明的弱点是什么?而他提出的答案就是上述的,组
织的连结和驱动因素,也就是,个体如何结合成群体,维持利害关系一致,产生共同决策
。
除了ch.3,我也喜欢戚继光的章节,里面有一段反对英雄主义的叙述。黄写到,<纪效新
书>的内容,反映了戚继光需要自行研究军事技术,军训军令都没有固定准则,专研军技
的学校也不存在。我认为这是一种洞见,一个英雄人物看起来越是耀眼,代表他的环境背
景越是黯淡。
另外,<万历十五年>也对我造成一个影响。我现在看到挥舞道德、礼仪、顾全大局等旗帜
所做出的诉求,都觉得是帝制中国的遗绪在作祟。
写到要收尾的这里,我突然想到<万历十五年>的核心要义,在成书30余年的今天也许已经
是种很常见的观点了?毕竟很多企管书籍也会强调组织文化的重要性高于单一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