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悉的话可以阅读一下各大apps上的文章
相关的文章很多、很清楚 多读一些后就了解了
以及大多数网友都很支持监管
(另外刚发现到大部分大陆的主要apps上的文章和资料 google真的搜不到
(不包括一些专门转贴文的小站) 可见数据保护方面确实做得不错
)
https://www.toutiao.com/w/i1704679598295117
今天,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滴滴事件始末,同时也对这次事件做出了定性
——“数据安全关乎国家安全”,这既表明了国家维护数据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决心,同时
也是在给众多的互联网企业敲响警钟,赴美上市将不可避免涉及数据出境问题。
自从中美关系陷入紧张态势以来,美国就频频针对中国企业发难。不久前,美国推出的《
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就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根据该法案规定,在美
上市的企业必须遵守其信息披露要求,包括必须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编报其财务报表、
必须根据美国证券法律规定,对公司重大信息及时披露等,这势必涉及一些该公司在中国
境内的经营情况数据是否能够出境的问题。
而有类似数据泄漏风险的,远不止滴滴一家,比如这次和滴滴一起接受网络安全审查的几
家企业,都是细分领域的巨头,它们手上至少掌握了所属行业领域80%以上的深度数据。
除了这些行业独角兽之外,云计算行业同样存在数据安全隐患,比如说国内市场份额最高
的阿里云,存储了国内众多企业的核心数据,但由于在美国上市,它也处于美国的数字霸
权阴影之下。
很显然,滴滴事件只是这场数据主权反击战的开始。在未来,针对互联网企业数据安全合
规的监管将会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赴美上市会变成一个非常不明智且危险的选择
。
底下的网友评论: https://imgur.com/F9W0UQP
https://www.toutiao.com/i6983265525128299047
梳理“滴滴”时间轴,美国窃取数据前科累累,论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原创2021-07-10 20:45·星话大白
7月9日,滴滴旗下又有25款App被下架。
通报显示,之所以下架这25款App是因为“经检测核实”这25款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
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也就是说,至少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上,是已经实锤了。
关于本次滴滴的事情,我跟大家梳理一个时间轴,本时间轴均为公开事实的梳理,不做具
体猜测,大家自己判断。
(1)滴滴时间轴
2009年,一个名为“阿德里安·佩里察”的人加入了苹果。
阿德里安加入苹果之前,曾在高盛集团工作过八年,之前就职于德勤咨询公司。他还曾服
役于美国陆军,担任过军官。
这些都是可以在苹果官网查到的公开信息。
2015年7月13日,滴滴研究院公开发布一份打车大数据的统计报告,这意味着滴滴已经专
门在研究处理打车大数据。
2016年5月13日,苹果投资滴滴10亿美元,是滴滴当时获得的最大单笔投资。
2016年6月30日,阿德里安作为苹果投资滴滴的代表,在滴滴担任独立董事。
2016年8月1日,就在阿德里安成为滴滴独立董事的一个月后,滴滴宣布和优步中国合并。
至此,滴滴完成了对国内网约车市场的垄断地位,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2017年3月9日,滴滴宣布在美国硅谷成立“滴滴美国研究院”,重点研究“大数据安全”
和“智能驾驶”两大领域。
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显示,“滴滴美国研究院主要课题还包括云安全、 深度学习、人机交
互、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学、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应用。并且将配合滴滴研究网络
,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国际化战略。”
这里我不禁想问,滴滴位于美国硅谷的研究院,所研究的这些领域都是要有“大量数据”
作为研究素材支撑,而滴滴的大部分数据都在国内,那麽这个位于美国硅谷的研究院,所
研究的数据素材从何而来?
而从2017年到现在已经过去4年了,这4年里,滴滴这个美国研究院又研究了多少数据,获
得多少成果?
2021年6月10日,滴滴正式提交了赴美上市的招股书,滴滴也正式开启了赴美上市的流程
。
2021年6月30日,滴滴正式在美股上市。
滴滴本次上市,从正式递交招股书,到最后上市只用了20天时间,是今年赴美上市企业里
最快的,堪称光速上市。
并且,滴滴这次上市可谓是“静悄悄”,没有媒体发布会,甚至都没有上市敲钟仪式。
然而即使滴滴没有怎么去为上市造势,美国各路资本对滴滴上市募资却显得十分的热衷。
滴滴在6月25日确定募资规模及定价区间,仅3天后,它就获得了10倍超额认购,获得超过
400亿美元订单,提前完成40亿美元募资目标,结束招股。
至此,滴滴长达数年的上市长跑也正式完成。
不过,一张铺在滴滴身上的大网才刚落下。
2021年7月2日,滴滴被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7月4日,滴滴出行App被下架。
7月5日,微软公司副总裁伯特在美国会众院司法委员会听证会上称,美执法部门过去5年
每年向微软签发2400至3500份保密令,以获取其用户数据,未受到美国法院有效监管。对
此我们发言人进行了回应,称“事实一再证明,逼迫企业开设“后门”、违规获取用户数
据的恰恰是美国自己。美国才是对全球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
7月9日,滴滴旗下25款APP被集体下架。
这就是我自己梳理下来的过去这些年关于滴滴的一些事件时间轴,均从公开的资料、新闻
里收集梳理的。
那麽再做点我的个人分析。
(2)滴滴的外资影响
滴滴从2012年创立到现在,也快有10年的发展历史了。
在滴滴发展过程里,获得过大量的融资。
很多人说,当前滴滴大股东是外国资本,是因为我们自己风投没眼光,这句话其实是不对
的。
滴滴早期,最开始的融资来源,是我们自己的风投。
这个可以看下面这个滴滴的融资历史。
在2014年之前,滴滴的初始资金来源主要是我们自己的风投。
不过从2015年开始,外国资本就开始加大对滴滴的投入。
其中以苹果在2016年5月13日的10亿美元投资,为最大手笔投资,这个上面也提到过。
然后到了2017年,软银就成为滴滴融资的最大投资者。
在2017年,软银两次投资滴滴,投资金额高达80亿美元。
而后软银在近年来仍然追加投资,前后投资滴滴金额总共高达120亿美元,也因此软银成
为了滴滴第一大股东,持股21.5%。在完成上市后,软银持股比例也仍然高达20.1%
滴滴上市以来,一共经历了19次融资,总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这其中软银2017年开始的
投入就超过了一半。
所以,并不是我们投资眼光不如外资,而只是因为我们的资金没有外资雄厚。
不过,软银如此大手笔投资,却没有覆制在阿里身上的投资神话。
滴滴之前上市的发行价是14美元,发行市值670亿美元,以此计算,软银持股市值134.67
亿美元。
前后投资120亿美元,辛辛苦苦推动上市好几年,最终发行溢价才赚了12%,这很显然不是
一个合格的投资比例。
可能软银想要让滴滴火速上市后,快点推升股价来实现其套现获利了结的想法。
不过,在滴滴上市后,被连遭重锤后,软银想要获利了结这个想法很显然已经不太现实了
。
滴滴最新的收盘价是12.04美元,按照这个价格算,软银持股市值只剩下115.8亿美元,相
比其120亿美元的投资来说,已经是出现“浮亏”。
在当前滴滴事情的严重程度来说,软银想要在滴滴身上覆制阿里的千倍投资肯定是不可能
的,甚至软银能不能全身而退,都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滴滴第一大股东是软银,第二大股东是优步,第三大股东才是企鹅。
而滴滴的管理层所有股份加起来也才10.5%的持股比例,但基于同股不同权的规则,管理
层拥有20.1%的投票权,仍然可以控制滴滴,并掌管滴滴日常运营事务。
不过,2016年滴滴和优步合并,看似是滴滴收购优步,并且双方是互相持有对方的股份。
并使用和延续滴滴的品牌,但从股东结构看,滴滴早就把优步的股份抛售干净,而优步仍
然持有滴滴12%的股份,身为第二大股东。
优步没有像滴滴那样把股份抛售干净,跟滴滴一直没有上市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些企业的
大股东投资,想要套现退出,大都是只有上市一条路。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不奇怪,为何软银和优步,这些外资会这么着急著推动滴滴上市。
因为,我们这些年在滴滴身上撒的大网,肯定不是这几天才落下的,应该很早就开始撒网
,只是还没有收网。
不过可能这些外资有一些察觉,才想着孤注一掷,来这样静悄悄的火速强行推动滴滴上市
。
却没想到,外资这种孤注一掷的行为,却反而成为了收网的信号,结果这个网没破,里面
的鱼倒是可能要挂了。
这一切背后根源,还是在于我们当前对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是越发的重视。
(3)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在7月5日,我们发言人对一件事情做出了回应。
我们发言人在7月5日回应的是6月30日的一件事情。
6月30日,微软副总裁在美国众议院听证会上称,“美执法部门过去5年每年向微软签发
2400至3500份保密令,以获取其用户数据,未受到美国法院有效监管。”
这件事情性质其实挺严重的,虽然这件事情跟滴滴没有关系,不过美国因为有大量这种窃
取数据前科,不由让人对美国是否会窃取我们网络数据感到担忧。
这背后其实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作为互联网技术最早的发起国,再加上其对西方国
家的长期渗透,这使得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对欧洲国家的监听、渗透、数据窃取
、侵犯各种隐私的行为是屡见不鲜。
在5月底的时候,丹麦国家广播公司爆出,美国国家安全局利用同丹麦情报部门的合作关
系,监听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内的欧洲盟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
这件事情当时一度引起舆论哗然,默克尔和马克龙还一度要求美国做出澄清,不过最后还
是不了了之。
2013年斯诺登曝光了美国的棱镜门丑闻后,人们对于美国这种长达十几年的窃密、监听历
史早就见怪不怪。
除了对传统电话的监听之外,美国对互联网数据的窃取也是更加热衷。
根据一些媒体报道“2018年美国情报总经费高达80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近30%。窃密手
段也是五花八门,包括利用模拟手机基站信号接入手机盗取数据,操控手机应用程序、侵
入云服务器,通过海底光缆进行窃密,在美国近100所驻外使领馆内安装监听设备对驻在
国进行窃密等等。”
面对美国这些累累前科,再加上美国去年出台了无理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如何相信,美国不会用各种无理要求,来胁迫在美上市的企业,泄露出一些不
该泄露的数据信息?
当前是互联网时代,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被互联网深度渗透。
从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已经被互联网包围。
买衣服有网购、买菜买食品以前还通过超市,现在也出现一大堆社区团购软件、“住”方
面还有一大堆住房中介软件、出行则是网约车软件。
然而“衣食住行”的这些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居然大都在美国上市。
这背后的信息数据安全,不得不让我们感到担忧。
在互联网数据大爆炸的当下,我们的个人隐私安全,一直得不到切实保障。
从小的说,我们每天现在接到各种骚扰电话和骚扰短信早就见怪不怪了,个人隐私数据泄
露早就泛滥成灾。
从大的说,海量的个人数据汇聚起来,在不同人、不同机构手里可以发挥出完全不一样的
效果。
完全无序的数据,可能只是一堆垃圾数据。
但如果通过智能AI、大数据分析处理,把这些无序的海量个人数据汇总起来,并按照特殊
算法规则进行分类梳理,那麽这些涉及到我们“衣食住行”的海量数据,就可以形成可以
穿透我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数据包围网,如果这些数据被美国情报部门获取,那麽对我
们国家安全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在前段时间的巴以冲突里,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进行空袭的时候,会在空袭前打电话给巴勒
斯坦的住户,通知他住的楼房即将遭到轰炸,要求他立即撤离。
结果在他撤离后没多久,以色列的导弹就精准命中他的楼房。
以色列这种看似保护平民的行为,实际上只是在炫耀他对巴勒斯坦的掌控力,意味着巴勒
斯坦在以色列面前,几乎没有秘密。
在当前我们和美国博弈越发激烈的情况下,未来我们和美国的关系走向会何去何从,没有
人能够知道。
但我们肯定要为最坏的情况来早做打算,未雨绸缪。
这种情况下,我们肯定要更加重视我们数据安全的保护,不能任由这些企业存在把这些涉
及到我们方方面面的数据有任何泄露出去的可能。
2021年9月1日,我们的《数据安全法》就要正式施行。
到时候,我们对数据安全的重视和保护,还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可以预见的是,当前很多互联网App软件这样肆无忌惮的过度收集我们信息并违规使用,
将彻底成为历史,我们将健全我们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不但要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安全
,也需要从国家安全层面来保护数据安全。
以及中纪委的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982212172306711071
文长不全部贴上,简言之
....
在刘典看来,当前国家在互联网领域和数据安全领域的主导,符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
要求。“过去一些互联网企业在野蛮高速增长的状态下,主要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
数据的开发利用,对数据合规的投入相对较小。随着数据保护问题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国
家开始不断加强对于数据监管和数据安全合规的监管。虽然从短期来看,会对互联网企业
的发展模式带来一定冲击,但这也是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刘典说。
数据安全已被提升至国家安全的层面,充分体现我国维护数据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决心
数据安全法第三十一条明确了重要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重要数据的出境安全管理,适用《中华人民共
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其他数据处理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重
要数据的出境安全管理办法,由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此外,数据安全法还严格规制面向境外司法或者执法机构的数据出境活动。该法第三十六
条规定,“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批准,境内的组织、个人不得向外国司法或者执
法机构提供存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数据。”
.....
※ 引述《laptic (静夜圣林彼岸花)》之铭言:
: 原文标题:
: 中国为何大力整顿科技巨头?
: 原文连结:
: https://p.dw.com/p/3wJ28
: 发布时间:
: 10.07.2021
: 原文内容:
: 多家中国科技企业遭遇当局审查之际,网信办又提出: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讯息运营
: 者赴国外上市须审查。中国政府为何对这类企业连出重拳?
: (德国之声中文网)
: 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近日遭到北京监管当局重拳审查,多家中企随后
: 取消赴美上市计划。周五(7月9日)中国国家网络讯息办公室(简称:网信办)发布公告
: ,“滴滴企业版”等滴滴25款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讯息问题”被要求下
: 架。路透社指出,这是继此前监管机构要求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后,中国对滴
: 滴出行的进一步封杀。
: 周六,中国网信办在其网站发布关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
: 征求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包括了“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讯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
: ,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等内容。
: 《华尔街日报》当天也援引知情人士报导称,中国政府刚刚宣布的将加强对海外上市公司
: (尤其是在美上市公司)的跨机构监督,并收紧未来海外上市规则的行动中,中国网信办
: 将发挥主导作用。该报指出,“该机构影响力上升意味着,中国政府想要解决监管机构之
: 间缺乏协调的问题”。
: 对此,文章举例称:中国网约车巨头滴滴上个月进行大规模首次公开募股交易前,各监管
: 机构发出的讯息就不一致。该文接着写道:“对于未来的海外股票发行交易,网信办可能
: 会对被视为威胁中国安全的发行计划予以阻止。”
: 反垄断和掌控权
: 《华尔街日报》还认为,这也凸显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不断加强的控制民营企业部门的努
: 力,尤其是那些拥有海量宝贵数据的科技公司。
: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不间断且很可能继续扩张的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加强对大型网络
: 企业及其数据处理方式的监管”,德国波昂大学全球科技政策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梅飞虎
: (Maximilian Mayer)向德国之声分析:“正如欧洲的反垄断监管部门加强对亚马逊、谷
: 歌、脸书、苹果等科技企业的监管一样,中国当局也希望管制有能力收集大量用户讯息,
: 取得市场中绝对优势地位的平台类企业。
: 当然,除了数据安全,中共也关心数据掌控权的问题,梅飞虎举例说:“中共在100年内
: 发展了逾9000万党员,而腾讯十年前推出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式——微信现已有12亿多的月
: 活跃用户。这也意味着,腾讯掌握的实时数据比中共还要多。”
: 国家安全和领军人物
: 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DGAP)亚洲项目的中国问题学者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向德
: 国之声表示,中国在看待其经济问题时,会优先透过国家安全的视角。她猜测,北京加强
: 对科技企业的监管也可能与中国不希望其人民的数据最终落入美国安全机构手中有关。滴
: 滴出行在美国上市很可能加剧了这种担忧。
: 不仅科技公司遭遇重创,这些公司的创始人自身也感受到了政府重拳的力量。首当其冲的
: 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2020十月下旬马云高调抨击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不久后,阿里巴
: 巴的金融业务——蚂蚁集团的上市计划被中国监管机构叫停。马云随之淡出公众视野。今
: 年4月,中国反垄断监管机构又对阿里巴巴开出182亿的天价罚单。马云现在虽然重新现身
: ,但有媒体观察马云变瘦了,面露疲态,引起各界揣测。
: 还有多家知名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亿万富翁也选择离职。例如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的负责
: 人张一鸣和新兴网络购物公司拼多多董事长黄峥。他们辞职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大多数行
: 业观察人士认为来自国家领导人的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 “中共释放的讯号具有多重意义,”梅飞虎解释,一方面,中共想明确要求企业必须服
: 从党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关乎企业领导人本身,因为这些人在中国往往颇受追捧。他
: 们现在应该比以前更谨慎地处理他们所掌握的数据。 ”
: 市场脱钩加剧?
: 中国政府对科技公司的整顿行动也引发了反弹。例如,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
: (BlackRock)表示,他们将暂时避开中国那些占主导地位的超级科技巨头,要过相当一段
: 时间才会建议投资者买入中国大型科技股。该公司投资组合经理Lucy Liu 解释,监管将
: 在“几年内”继续困扰投资者。
: 美国的公司也受到中国政府措施的影响。例如,苹果公司就持有滴滴的股份。德国外交关
: 系委员会的狄雨霏写道:“投资中国数据公司的投资者面临非常明显的风险。政府总是会
: 想方设法地掌握对数据的控制权。”
: 这些讯号虽然令人望而却步,但是波昂大学的梅飞虎认为,中国市场不太可能与世界脱钩
: 。“因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人们根本无法抵挡继续在那里投资的诱惑。”
: 心得/评论: ※必需填写满20字
: 节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草案部分内容:
: 第十条
: 网络安全审查重点评估采购活动、数据处理活动以及国外上市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
: 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 (一)产品和服务使用后带来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被非法控制、遭受干扰或破坏的风险;
: (二)产品和服务供应中断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业务连续性的危害;
: (三)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开放性、透明性、来源的多样性,供应渠道的可靠性以及因
: 为政治、外交、贸易等因素导致供应中断的风险;
: (四)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遵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情况;
: (五)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毁损以及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风
: 险;
: (六)国外上市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被国外政府影
: 响、控制、恶意利用的风险;
: (七)其他可能危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国家数据安全的因素。
: 大概看来,未来在美国股市中,不会频繁地见到中概股的出现了吗?
: 至于在中国方面的监管机构之眼中看来,想法就是“一切都在步步惊心,总不能让美国掌
: 握到关键技术”之类的概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