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动用无人机空投补给 支撑壕沟前线士兵战力
2025/09/03 14:00
梅花新闻网 邱启霖/综合报导
在乌克兰绵延的壕沟战前线上,有些无人机用来追击敌人,但另一些则为士兵送上重要补
给。空投物资从弹药、香菸、药草到罗宋汤、包心菜卷、烤鸡,这些补给支撑著乌军士兵
的生存,他们被视为乌克兰最珍贵的战力。士兵们每天都在生死边缘不断“突破极限”。
有士兵在壕沟里度过32天,生日时只求让母亲知道他还活着,以及一块巧克力。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报导,乌克兰东部,几名士兵在夜间操作无人
机,将40磅的补给品固定在机身底部后升空。在一处地下指挥所,代号维克托(Viktor)
的指挥官透过萤幕监看无人机飞往波克罗夫斯克(Pokrovsk)前线附近一处树林。那里因
近期的砲击仍冒着火光。无人机抵达后投下包裹,一名士兵随即从壕沟里出来收取。在热
成像画面中,他的身影清晰可见。维克托透过通讯表示“任务完成”。根据乌军惯例,他
只以名字示人。
在这片穿梭著敌我双方无人机的战时天空,这次投送并非攻击任务,而是为前线步兵补给
食物和饮水,因传统运输方式在俄军无人机监视下难以进行。
这类任务在乌克兰前线越来越普遍。地面部队往往仅带足几天的补给就被派往阵地,但在
无人机威胁下,可能被困一个月甚至更久。这些士兵手中多半只有突击步枪、一挺机枪和
几枚手榴弹,他们所承受的壕沟战境况,在许多方面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境遇极为相似
。
为了让士兵活下去,乌军动用的无人机成为生命线,可以空投弹药、香菸、安神草药,甚
至罗宋汤、包心菜卷、烤鸡等家乡滋味。这些补给支撑著抵挡俄军不断推进的士兵,他们
被视为乌克兰最重要的战力,而前线战壕能否守住,将决定战争走向。
然而,每一次投送都伴随风险,无人机可能暴露乌军位置,引来反击。
在前线后方的一处村庄民宅,乌克兰第68猎兵旅(68th Jaeger Brigade)的士兵正打包
补给,内容包括食物、饮水、香菸、行动电源和弹药,并用胶带逐层封装。为避免在空投
过程中损坏,所有物资必须仔细处理,尤其手榴弹会与引信分开投放,以降低爆炸风险。
这些包裹每隔数天就会被运到距前线约一英里的地点,再交由原本用于农业、后来改装的
无人机投送。这些无人机曾被用于轰炸俄军,如今也担负补给任务。
《华邮》访问34岁的米哈伊洛(Mykhailo),他与三名战友刚从一处加固前线据点撤回,
他们在仅12平方公尺的阵地里坚守了38天。他表示,最危险的环节是往返据点的路途。由
于部队缺乏装甲车,只能使用普通皮卡运送,士兵下车后还需要奔跑约350公尺才能抵达
阵地。他们背包里通常只有小铁锹、几套换洗衣物、十余枚手榴弹、500发子弹和一瓶水
。他说:“我们不带太多,因为后面会有人空投食物。”
这些补给投送是孤立无援时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士兵们知道,必须撑到坏天气赶走无人机
,下一批人才能来换防。米哈伊洛要求投送填字游戏来打发时间;他的副连长列昂尼德(
Leonid,38岁)则提到,另一名士兵要侦探小说练乌克兰语,他本以俄语为母语,但不愿
再看俄文书。
即便是较为加固的据点,环境仍极为恶劣。士兵们用塑胶袋解决如厕,再尽力把袋子丢远
;并在尿液中丢入氯片以抑制臭味。冬天时,他们点燃干洗手液取暖,以免冒烟暴露。休
息与放哨轮流进行,只能靠望远镜或潜望镜观察外围。无线电是唯一联系,用暗号回报俄
军动向,并请求补给投送。
米哈伊洛说:“一开始只想着拼命完成任务,但到了第30天、第35天,就开始想起生活、
工作以及妻儿。”
另一名39岁的奥列克桑德尔(Oleksandr)告诉《华邮》,他驻守的壕沟仅是泥洞加上简
陋通道,四名士兵必须在俄军每日多次进攻下边战斗边拖走尸体,以免俄军无人机发现。
他回忆道,有一次俄军发现他们,迫击砲和无人机连续轰击,把绰号“蟑螂”的战友活埋
在六呎深的土堆。他拼命挖了20分钟,只掘出双腿,最后接到撤退命令,只能弃他而去。
“那一刻我们都以为,这里就是我们的葬身之地。”副营长伊拉(Ira)说,人力短缺下
,她只能不断逼士兵“突破极限”。
41岁的瓦列里(Valerii)曾是面包师,最近结束在壕沟里的32天轮防。7月25日,他透过
无线电向指挥部报告,那天是他的生日。他除了生存下去外,只有两个心愿:第一,让他
的母亲知道他还活着;第二,想在咖啡里配一小块巧克力。“我只想吃点甜点。”当天,
一架无人机飞来,从天上掉下几条士力架巧克力,足够壕沟里四人分食。
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33486
38、39、41岁
在战壕里活了超过一个月
但是跟一战不同的是 现在可以叫空投外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