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eiicc (eiicc)
2025-09-13 18:51:01- 求学背景:台大会计
- 准备时间:2025年4月底至2025年7月中
- 准备教材:OG、GMAT官方PP1&2、A2线上课程讲义
今年六月,我正式从大学毕业。
对于未来的规划,我早已设定了明确的方向──在工作两年后前往欧洲攻读MBA。
虽然申请尚未迫在眉睫,但我仍希望能提早做好基础准备,
避免未来同时面对工作与申请时的多重压力。
因此,今年四月,我报名了A2 GMAT的线上全科班,开启了属于自己的GMAT旅程。
由于报名时正值期末考前夕,我在四月、五月间的准备状态并不理想。课程影片虽然有跟
著进度观看,但因为课业繁忙,学习呈现断断续续的状态。这段时间,内心多少有些焦躁
:一方面担心自己浪费了报名的机会,另一方面又无法忽视眼前的学业压力。我逐渐意识
到,准备GMAT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长期规划的挑战。找到平衡并有效分配时间,比一
口气完成所有课程来得更重要。这个体悟,让我在后续的全力准备阶段更能调整心态。
六月初结束期末考后,我才真正能把全部精力放在GMAT上。那时,我重新检视了A2课程的
架构,并制定属于自己的学习进度表: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周末进行模考,并随时
调整弱项。线上课程的弹性让我能依照自身状态安排学习,但同时也考验自律与持续力(
不得不说过程确实有点难熬)。与大学课业不同,GMAT的准备完全是出于对未来的投资。
当我反复练习各种题目时,我清楚知道,这些努力并不是单纯为了一次考试,而是为了两
年后能站在更理想的起跑点。这样的心态转变,也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更能保持专注。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也尝试过不同的学习方式。除了每天固定完成练习题,我会把做错的
题目整理成错题本,反复检讨逻辑思路,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有时候我也会和同样在准
备GMAT的朋友互相讨论,透过彼此解释题目的过程加深理解。这种学习方式,让我更快抓
住题目的核心,也比单纯死记答案来得有效。虽然辛苦,但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能带来成
就感,让我更有动力往前。
七月中旬,我迎来了GMAT一战。虽然已经投入一个多月的全力准备,但走进考场前,仍难
免感到紧张与焦虑。当天我告诉自己,把过去努力的成果诚实展现就好。最终,我取得了
675分的成绩。这个分数在我看来并不理想,甚至立刻开始思考是否需要二战,以便争取
更亮眼的分数。
此时,我联系了A2老师。老师在这个时刻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并细心分析了我的情况:
675虽不是顶尖分数,但已经位于一个稳定且可接受的区间;若能在未来两年累积足够的
工作经验,搭配其他申请材料,这份成绩完全足以支撑申请我想要的欧洲MBA。老师的建
议让我意识到,GMAT并非申请的唯一指标。学校更重视的是申请者的完整故事,包括职涯
规划、专业表现与个人特质。分数虽然重要,但不需要过度执著于“再高一点”。与其投
入时间准备二战,不如专注在工作历练与未来申请文件的准备,这才是更有效率的策略。
回顾这次GMAT准备与应考的历程,我有几点深刻的体会。首先,即使离申请还有两年,提
前解决GMAT让我减轻了未来的压力。当我开始全职工作时,不必再分心担心考试,可以专
注于职涯发展。其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从零散的准备到全心投入,我看见自己在自律
、专注与时间管理上的成长。这些能力远比单一的分数更能在未来发挥作用。最后,寻求
支持是一种力量。若不是老师的分析,我可能会陷入无谓的焦虑,甚至浪费时间在不必要
的二战上。学会相信专业、接受建议,能让准备过程更有方向。
最终,我决定保留这个675的成绩,将心力转向职场的发展与申请准备。这不仅是一个理
性的选择,也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两年后,当我踏上欧洲MBA的道路时,我希望
自己不仅是“带着一张GMAT成绩单”的申请者,更是一个在学习与工作中都不断成长的人
。这段旅程让我明白,考试不只是分数,更是自我管理、面对压力与规划未来的实战演练
。而这些,或许正是MBA之路真正的起点。
非常感谢向我推荐A2 GMAT的朋友们,没有你们的话我就不会如此果断选择这里,更感谢
A2 GMAT一路上的协助及A2老师百忙之中仍抽空与我联系解惑。如果未来身边有任何朋友
想要咨询GMAT课程,我想必会毫不犹豫地向他们推荐A2 GMAT!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GMAT官方提供的两回免费模考题可以做好几次题目都不太会重复,免
费资源千万不要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