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论证”=“证明”概念的误用/实质谬误;
跟“诠释循环”=“见证”的辩证过程=“信心/信念”的增生,
二者的差别何在呢?
1.“独我论”vs“向他者开放”。
1.1
“循环论证”最大的问题就是“独我论”。
为何要留下买路财,因为
“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XD
前提1→结论1
要证明前提1,则用结论1去证明。
前提1若正确,结论1则正确,
故用结论1去证明前提1才有可能性。
问题这就变成一个封闭系统,
因为前提1可能不正确,
或者即便前提1正确,这也变成套套逻辑,简单说是废话,没有增加任何新的知识。
这就是“独我论”的危机。
1.2
“诠释循环”有很多层面,
最早讲的是部份和整体的循环;
例如说,我们读一段经文,先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或认识1(例如标题),
然后进入一句一句,乃至一字一字(是“句”的部份),再去修正或补全认识1,
而产生认识2,
然后进入下一轮的循环:再进入部份、细节(魔鬼藏在细节中)、各种资讯,
去修正认识2成认识3...,
如此循环不已(所以同一段经文,可以产生上百上千上万以上的讲章)。
而后来再衍生,
就是这个“部份”跟“整体”的概念再发展,
可能读者的脉络、社会的脉络、思想史的脉络、
圣经整体的脉络(如“正典进路”)、....
这些都会产生不同的“部份”跟“整体”。
而在哲学诠释学中,
则是谈人的历史性结构的循环,
就是历史性前理解(整体)与当下对经典阅读的理解(部份)之间的循环。
无论如何,诠释循环就是一个“对他者开放”的过程,
因为对于圣经的理解不完全,所以要继续读下去、听不同的意见、
看不同的资料、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回过头来检视原先的理解....
这样的话,才是不断自我检视、与他人对话/连结,也是有所成长的过程。
2.“文本吸纳世界”的道路
后自由神学有名的理想或主张,就是“文本吸纳世界”
(相反是自由神学的世界吸纳文本);
后自由的叙事神学就是一个这样的道路,
其实这也不脱离前述的“诠释循环”之实践,
就是在文本(圣经)与世界间的循环辩证中。
圣经是基督徒看世界的“眼光”,
但这个“眼光”必须脚踏实地,能够解释说明“世界”,
乃至于在世界中以圣经原则行动。
当然,这个分寸如何拿捏,就又回到“基督与文化”的议题。
“文本吸纳世界”基本上是偏向于“基督扭转文化”的路径。
亦可参后自由大将之一的Stanley Hauerwas(港译:侯活士):
http://www.cap.org.tw/W/w-184-2.html
3.用诠释循环回来看sCH的循环论证,才产生意义
“上帝存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