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资讯] 随佛禅师亲自指导《相应菩提道次第纲要》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6-06-09 20:01:47
※ 引述《yctsai (应照虚空无所攀缘)》之铭言:
简单说一些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谨供参考。
: 《相应菩提道次第纲要》研习课程
: 正确之菩提道次第,是“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依次的证得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
: 脱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菩提道是指成佛之道,那么阿罗汉解脱者是不可能再修成佛的。
: .
: 佛陀教说的解脱分两阶段:是先见缘起法,得明、断无明,成就慧解脱;后修圣道,离贪
: 、瞋,具足慈悲喜舍,成就解脱及三藐三菩提。
依照阿含,解脱不会分两阶段,阿含所谓解脱就是证阿罗汉。
慧观观智的第二观智就已见缘起法,接下来的观智是三法印智(审察遍知智、思惟智)。
在三法印智,修行者会对一切缘起法生起无常、苦、无我的见解,但还不是解脱!
所以上述“先见缘起法,得明、断无明,成就慧解脱”的说法,
可能是将第三观智误以为是慧解脱!
而所谓“后修圣道,离贪、瞋,具足慈悲喜舍,成就解脱及三藐三菩提”
可能是在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转向修大乘的觉性,而将观染误以为是三藐三菩提。
随佛禅师很努力的想统一大小乘的修行次第,但可能在教理与修行上都尚未清楚。
我认为,根本上大乘修行就没真正证到涅槃解脱,所以大乘才自称是证“无住涅槃”。
所谓无住涅槃,是指大乘自以为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境界。
这种境界就是在第四观智证知诸行生灭时,不再继续观察生灭,而转向寻觅觉性(佛性),
而走向了不同于原始佛说的修行道路─在上座部教法中是没有佛性这种观念!
随佛禅师可能因为想要会通大小乘,所以产生了这种误解。
不过随佛禅师对于成就解脱及三藐三菩提的误解,其实也是大乘教法的误解。
所以随佛禅师才会认为这样就已经是三藐三菩提的解脱(正是大乘境界的解脱误解),
由此大乘境界再反推小乘境界,随佛禅师才会认为前面已证的第三观智是小乘慧解脱。
总之,随佛禅师的教法判定是有误的,可能是受到大乘误解影响所导致!
: .
: 佛陀教导的圣果典范有两种:一是无师自觉的佛陀,二是闻法正觉的声闻阿罗汉。两者的
: 修证都是成就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两者的差别,是佛陀
: 是无师自觉“十二缘起法”,阿罗汉是依佛学习“十二缘起法”。
佛陀在经中曾自述祂证悟解脱的那夜,初夜证宿命通而了知自己前世种种宿命,
中夜证天眼通而了知众生种种生死流转,所以祂可能是在观察自己与众生的生死因缘,
而证悟解脱,这是在没有老师教导解脱法下的自然发生过程,据说辟支佛也这样。
因为没人教导,不知道观无常苦无我,所以才会在观生死缘起下发现解脱之道。
但其实解脱并不一定要从观生死缘起着手,只要看阿含或南传经典。
四念处的各种观法都可以解脱,甚至观圣谛或觉支也可以解脱。
阿含与南传佛经记载了许多声闻解脱者都不是观十二缘起而解脱!
至于为什么随佛禅师会误以为要观十二缘起才可以解脱?
可能因为随佛禅师将第三观智误以为是慧解脱,
所以将必经的第二观智认为是必修的十二缘起法。
: .
: 菩提道的教乘: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乘道”。
: .
: 十结、四种声闻果,都是出自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昙论》的编造。小乘、中乘、大乘、
: 佛乘的分别及差异,也是源自《舍利弗阿毘昙论》编造的声闻人、缘觉人、菩萨人、正觉
: 人。这些悖离古老经法的论义,造成佛教学人的修证紊乱及学派对立,无益于佛教的正常
: 开展。
: .
可能因为随佛禅师只证到第四观智的明觉境界,就以为是证得三藐三菩提的解脱,
可在尚未证果的第四观智能力还不能看到阿毘昙论所见的微细境界。
所以随佛禅师才会认为阿毘昙论是错的!
不过,阿毘昙论有谈小乘、中乘、大乘、佛乘的分别及差异吗?
我读阿毘昙论纲要时,从未见过有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出自何方呢?
以下谨列出慧观的十六观智
1 名色分别智;2 缘摄受智;3 思惟智;
4 生灭随观智;5 坏灭随观智;6 怖畏现起智;7 过患随观智;8 厌离随观智;
9 欲解脱智;10 审察随观智;11 行舍智;
12 随顺智;13 种姓智;14 道智;15 果智;16 省察智。
作者: happytiger (54068)   2016-06-10 10:46:00
如果从大乘最圆满说法,你对大乘的见解也是有缺失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